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每個中國人都應(yīng)熱愛她。然而,作為古詩詞鑒賞主力軍的高中生卻想說愛你不容易!詩詞鑒賞一直是高考語文中的一個重要考點,從2009年起,江蘇卷分值由8分漲到10分。從此,不僅語文必修教材少不了她的身影,連作為選修的唐詩宋詞選讀也演變成高中生的必選課程。可是,大家重視不代表效果滿意,詩詞鑒賞題一直得分很低,成為部分高中生心中的痛!特別是蘇北農(nóng)村中學的學生,語文功底本就不夠厚實,更是無從下手,痛上加痛!
如何提高古詩詞鑒賞題的得分率,使她不再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呢?我認為還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朱熹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提高詩詞鑒賞題的得分率,得從源頭抓起,從讀懂詩歌抓起。這要求對詩的每字、每句都要有正確的理解。如果連詩的本意都沒弄懂,又如何去對詩進行分析和鑒賞呢?那么,如何才能讀懂詩歌?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讀標題
如,韋應(yīng)物的《淮上喜會梁州故人》,一看標題便知是表達故人重逢的情況和感慨的,感情基調(diào)應(yīng)為悲喜交集,讀后證明確實如此。2008年廣東卷《木芙蓉》,從標題看應(yīng)是詠物作品,按此類作品托物言志的手法解讀,詩歌的主旨很好把握,為提高通過審讀標題把握主旨的準確率,教師教詩詞在專題按文學史縱向展開的同時,更應(yīng)根據(jù)題材類型進行橫向打通,因為詩歌的主題與題材有很大關(guān)系,這樣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劉禹錫的《烏衣巷》可將盛、中、晚唐一系列的詠史詩拿來鑒賞,從標題到題材,從意象到手法,全面了解這類詩歌的特點。其他如詠物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都有一定的鑒賞思路,所以借助標題明確題材類型,可以有方向性地鑒賞。但需注意的是,鑒賞詞作時,要提醒學生將詞牌和詞題分開,以防在審讀詞牌上耗時。
二、讀作者
知名度小的作者自可一掠而過,但名家絕不可忽略不計。要讀懂詩歌、深入分析詩歌作品須先了解作者。孟子提出“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方法,所謂“知人論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遭遇以及詩人所處時代的狀況,這對我們正確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幫助。如,了解柳宗元的遭遇后,就更能理解《漁翁》中那種回避塵世、寄情山水的處世態(tài)度了。如,李煜、李清照的詞都必須帶上作者的特殊經(jīng)歷去理解。試想,如不關(guān)注作者的身世背景,怎么可能讀懂他們詞作中的特殊情感?因此,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yīng)有意識地引導(dǎo)學生多了解詩詞大家的生平。
三、讀注釋
這里所說的注釋是指考題中位于詩詞下方的注解。它往往提供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情況,細讀它是準確理解詩意的必須途徑。如,2007年的福建卷《武夷山中》就提供了這樣的注釋:(1)謝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兵,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2)十年:宋德佑元年,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詩時將近十年。只有細讀這些注釋,再結(jié)合具體詩作,我們才能讀出詩人國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及借梅花所表露的孤傲不群和堅貞自勵精神。
四、讀形象
品味詞句、把握意象,進而領(lǐng)悟詩詞意境,這一點應(yīng)是鑒賞古詩詞的基本方法。把握詩歌中塑造的形象,有助于更好地讀懂詩歌,理解詩歌主旨。詩歌常見的形象包括人物和景物兩種。解讀人物形象,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動作、見聞、心情去判別其身份,挖掘其品質(zhì)和追求。解讀形象更多的時候是捕捉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物象,即意象,進而體悟意境,以此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如,杜甫的《登岳陽樓》和孟浩然的《臨洞庭》都是描寫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們通過解讀詩歌中的形象就會發(fā)現(xiàn)《登岳陽樓》向我們展示了“詩圣”杜甫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注、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guān)懷、悲憫,而《臨洞庭》卻只囿于對個人遭際的自傷自憐,這便是通過解讀詩歌形象來把握主旨。為此,教學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捕捉意象和玩味意象的能力,同時學生還需積累一定量的傳統(tǒng)意象,如楊柳、鴻雁、杜鵑等。
讀標題,讀作者,讀注釋,讀形象,這就是我所說的讀懂詩歌的基本方法。總之,只有讀懂詩歌,抓住這源頭活水,才會提高詩詞鑒賞題的得分率,使她不再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獐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