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造精神的培養,應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變為具體成果的能力。對高中生自身而言,其本身就處于思想、身體發展的快速期,對外界新事物的反應敏銳,愿意接受并轉變為自己能夠理解的事物,因此,高中時期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術課作為高中的一門課程,不應當成為被忽略的角落,而是更應當從為學生負責的角度出發,積極作為、有所作為,采取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美術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積極作用
美術教育對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作用一直以來就得到了認可,被稱為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和途徑。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術有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俗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就是,真正的藝術要能夠最為準確地反映現實的生活,是在對現實生活有了詳細的觀察后的反饋。而創新的基礎是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因此,在創新思維的培養方面,如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美術作為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能夠將現實的情況通過藝術家的觀察和總結,進行積極的反饋。
2.美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講到,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對美術而言,一幅優秀的作品就是能夠通過其靜止的畫面展示更為豐富的內涵,而這一切所依靠的就是其豐富的想象力。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講,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美術作品能夠通過想象力將創造者與欣賞者聯系在一起,即使他們相隔萬里或相隔千年。
3.美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品質
創新性思維與臆想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在對客觀事物的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根據的聯系,是將實踐與思考相結合的遐想;而后者則忽視客觀問題的存在,僅憑主觀的思考來妄想。
二、提高學生創新性思維模式教學質量的策略
高中時期對于學生來講是決定其一生命運的關鍵時期,因此許多學生和家長往往將美術課作為一門在課余適當放松的課程,對美術課的實際意義認識不到位,甚至存在著不少的偏差,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提高美術課的質量,從而吸引學生,培養學生。
1.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美術教學的興趣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許多新的美術形式出現在了社會中,這些最新的事物對年輕人來講具有無可抵擋的誘惑力。我們的教師要對此有充分的認識,進一步豐富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一方面要對現有的教材進行認真的研究,將以往中國畫、油畫等傳統的美術教學內容進一步豐富,使其能夠保持長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則要對社會中出現的新事物有敏銳的觀察力,積極將其引入到課堂中來,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
2.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摒棄以往單一的模式,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是可以大量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網絡資源的運用,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術,如可以通過網絡公開課等形式,轉變學生的思想;二是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思想,而不是將教學參考書的內容和教師自身的思維模式強加給學生,而是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師在一旁進行引導,同時讓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辯論,激發學生的思維,通過觀點的交鋒,讓學生真正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了解到如何進行思維,從而培養其創新能力和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習慣。
3.改變教學環境,營造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環境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學習,觀察力敏銳,記憶力增強,想象力豐富,會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教學時,老師不一定要將教學活動局限于課堂之上,而是通過博物館、藝術館等方式,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到美術作品,通過3D技術、網絡等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美術作品,從中激發靈感,了解到美術作品與其創造者之間的關聯性,利用藝術家的創新思維轉變學生的思維模式,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寶成.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7).
[2]呂靜蕊.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0(15).
[3]魏群.試談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2010(8).
(作者單位 山西省平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