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為開發潛能而教”已成為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在教學上開發學生的潛能呢?現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民主、寬松的教學氣氛,讓學生敞開心靈
學生潛能的開發,有賴于教師創設民主、寬松的教學氣氛。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自由、寬松、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
二、合理誘導,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語文教學中用得最多的一種思維方式。在講授課文時,教師合理誘導,啟發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有助于拓寬學習的知識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如,我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要求每個學生在自己的筆記上劃一個圓,接著引發學生展開想象:看看你畫的那個圓形可以想象成什么?還可以聯想到什么?這樣做就能大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誘導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很好地挖掘他們的潛能。
三、培養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發散思維是一種尋求多種答案,不滿足于唯一答案的思維,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維。教學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要開發學生的潛能,還要懂得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思維靈活多變,不受思維定式的約束,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那么,該怎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采用開放的探究模式教學方法。這種模式方法強調學生只有親自參加實踐活動,只有通過對有聯系的材料進行觀察、分析、思考、研討,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開發學生的潛能。如教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時,我讓學生運用比較探究的方法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進行比較,區分知識的異同點。兩篇同樣都寫雪,都寫了雪的美,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主要表現的是苦寒,而《沁園春·雪》卻評古論今,抒發豪情,其中沒有半點愁苦。
四、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興趣,對知識就有執著的追求,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那么,應如何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設計亮點,“亮點”的營造將帶動整個課堂,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導向,使課堂教學的境界升華。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的確是一篇情辭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達其發憤著書觀的一段文字就是一個重要的“亮點”,我嘗試以此“亮點”貫穿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一是讓學生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精華;二是作思維遷移,有許多封建文人在屢遭貶官后創造了流傳千古的文學名著,許多文人在官場站得很低時,在文場就站得很高,對于這種“貶官文化”現象,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寫作短評,并將探究學習的結果整理成歷史人物故事。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
開展語文活動課,首先要體現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要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活動。具體做法: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基礎,結合語文教材實際,設計多種新鮮的、生動有趣的活動項目。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全面開發學生潛能,教師就要大膽改變教學策略,尋求多種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關注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學生敢于發言,勤于思考,善于想象,樂于學習,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使學生成長為祖國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定遠.中學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教育思想精粹.語文出版社.
[2]郭成.課堂教學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丙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