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總體來講,面對新形勢和新教材,我們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能力的培養,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努力創造條件和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交際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教學手段應靈活多樣。在教學中致力于讓學生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自覺地去學習英語,為此,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置教學模式的:
一、情境法
使用“情境”法的關鍵在于“巧”和“新”。所謂“巧”,即根據所學內容,抓住關鍵,巧妙構思,努力使所設的“情境”新穎別致。而所謂“新”,一方面指我們所設置情境的形式別具一格,不落俗套;另一方面指情境內容應盡量是學生所感興趣的、新近發生的,使學生宛如置身于一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用英語表達感情的需要。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我們所設的情境感興趣,學生的參與意識才強。
二、懸念法
設置“懸念”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懸起問題,然后設法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老師在設置“懸念”的時候,應使“懸念”充滿誘惑。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積極思考,主動配合,誘發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課堂結構的優化。
三、幽默法
我們都知道,幽默不但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調節劑的作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松愉快,而且具有幽默感的老師和充滿幽默感的課堂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不過,上課時老師的幽默不等同于庸俗。課堂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老師應分清他們的界限。
四、電教法
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與深入,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較便利地展開感性材料,從而對學生的各種感官進行刺激,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情感體驗中獲得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會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思維空間。
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擴大英語課堂容量,創設學習英語的情境。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過程中,應切忌以下幾點:避免把英語課變成多媒體課件展示課,力求提高英語課件制作的質量;避免把投影屏幕當成黑板,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其指導作用。
總之,我們要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要成績,就要注意教學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統一。教師在講授語言結構時,要注意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課堂教學的交際性。常規課堂要求是必備的,但英語教師要上好英語課,必須注意課堂上交際情景的構設,再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話題活化為交際。在這里關鍵是教師的“導”。除了教參提供的導入、呈現、操練、練習和鞏固方式以外,對話課可以導成小品或短劇。而在閱讀課上,教師可以在講完必要的語言結構之后,由淺入深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和回答,也可以由此把閱讀的話題拓展成為與學生生活實際接近的討論或辯論題目,以鍛煉學生的自信心、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及口頭表達能力,而對于不同的答案可暫時不予理論,要鼓勵學生對相同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回答。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從課堂內容受到感染,而且可以從師生交際中得到激勵,并增強其主體意識,從而使個人智力得到發展,在相對輕松、和諧的語境中學好英語。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