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進行的美術課程改革實驗教學中,不少美術教師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優秀的教學媒體,多媒體技術給美術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面貌,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多媒體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整合畢竟是個新事物,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存在的問題,如,只求形式,不求實效,使用泛濫,過分依賴電腦……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對此,筆者談幾點認識,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美術課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一定優勢,應該重視
由于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快捷方便,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信息容量大,資源豐富、聲像結合等特點,尤其在美術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能夠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信息,讓學生欣賞和感受,不僅能幫助學生在創設的特定情景中認識美術文化,拓展學生的視野,更使學生興致盎然,學得輕松。所以,多媒體技術應引起我們美術教師的重視,提倡大家利用現有條件多做嘗試和探討。
二、美術課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不可忽視
在肯定運用多媒體教學所發揮的作用之余,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在美術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1.濫用電教媒體,出現“走過場”“趕潮流”的形式化現象。美術學科是一門動手操作很強的學科,如體驗性審美考察、表達內心情感的造型表現,對工具材料媒介的探究運用等都不是現代化技術能解決的,這些內容更多地需要學生的親身體驗,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如果錯誤地認為新課程教學,就應該使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甚至把是否使用了多媒體教學看做優質課的評價標準之一,這就使得許多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想方設法把多媒體技術“搬上場”,使每個教學環節都呈現“多媒體”化,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的進步,反而會限制和阻礙學生的發展。
2.多媒體教學過分強調教學程序的“預設”,而忽略了教學活動的“生成”,既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也限制了教師的即興發揮。在許多美術觀摩課中,我們都會發現很多教師忙著把預設好的教學程序,通過課件一一演示給學生。學生在眼花繚亂的課件演示中根本來不及思考,只會跟隨教師去看、去聽,被教師“拖著走”,哪還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可言?不成了一種由人灌變成電灌或人機共灌的新的灌輸式教學嗎?
3.美術教學中的演示過分依賴電腦,限制了師生的交流和互動,而且導致師生感情淡漠。過于依賴課件使原本應有的師生互動、情感的交流變成了學生被動地接受電腦傳遞信息。任何一種現代化媒體都代替不了教師的作用,教師的眼神、手勢、動作、言語解說和示范中展現出來的專業基本功都深藏著人格的魅力和智慧。它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大膽地提出質疑,也有助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良好形象的樹立和師生感情的建立。一個能在課堂中現場示范作畫的美術教師所贏得的學生認同感和親和力,遠遠超過依賴電腦的演示。
4.過分強調課件制作的外在美化,有可能喧賓奪主,導致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或轉移。教育心理學認為:刺激物的強度、新異性、對比差異和變動都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為了使啟動程序的按鈕美觀,設計一個閃爍跳躍、色彩鮮艷的卡通式“小精靈”形象,結果學生對它非常感興趣,都不約而同地議論起這“小精靈”來,而并非關注課件中播放的畫面。另外,利用課件展示欣賞的圖片時,背景色的選擇盡可能單純、明快些,以免分散學生對圖片的注意力。
5.使用多媒體教學,偶發的技術故障,也將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在課改實驗教學觀摩課中,由于教師操作失誤或電腦系統本身的原因而引發的技術故障,使原本制作好的課件播放不出來,也是常見的現象。一旦出了問題,預設的圖片放不出來,就會讓教師一時不知所措,急得滿頭是汗,學生也騷動起來,這樣直接影響到后續的教學行為,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美術課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應立足實際,力求實效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一種輔助工具,為達成教學目標提供有效的幫助,這也是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選擇、運用和設計媒體時,都要從實際出發,遵循目標,力求實效。
1.要求教師在選擇和運用多媒體時,能明確各種媒體的局限性和使用范圍,充分預計使用多媒體技術可能給課堂教學產生的效果,使多媒體技術能真正發揮其自身優勢,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效果最優化”。
2.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已有的教學資源,不能把簡單問題復雜化。能用范圖、實物、模型演示就可以達到目的的,盡量不要用課件演示,沒必要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課件的設計和美化上,畢竟教學課件不是課堂教學的裝飾品。
3.要求教師從自己所具有設計、制作課件的能力和所掌握操作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出發,按自己的意圖制作課件,做到心中有數,操作起來也得心應手,即使中途出現一些小問題,也能自己解決。
總之,多媒體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整合是一個新事物,它使課堂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實現了新的變革。同時,如果使用不當,也給課堂教學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只有客觀地認識多媒體技術給教學帶來的利與弊,才能揚長避短,發揮其輔助教學的優勢,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穆源民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