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像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課程的理念猶如春風化雨,滋潤了每個教師的心田。新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內涵十分豐富,洋溢著時代的氣息,充滿了創新精神,它標志著我國語文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與此同時,卻有不少批評人士認為:語文改革推進最慢,效果最不明顯。有的激進觀點認為,我們的語文教育大不如前,遠遠沒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一、新課程中語文教師的定位
面對迥異的觀點,面對學生的渴望、家長的期盼、社會的呼喚,在我們的新課改中,語文教師應如何適應改革,發揮個人的長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呢?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看法,希望能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1.要對課程改革充滿期待,傾注熱情,努力去研究新課標,從理念上準確把握理解新課標的精神。要積極地大膽地去實踐。我們要抓住機遇,不斷地實踐,立志在為課改作出貢獻的同時,把自己鍛造成新世紀優秀的語文老師。
2.要更新觀念,對《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要準確理解,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體現。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兩個方面:(1)重新認識教學內容。要改變教科書是教學的唯一內容的狹隘認識。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要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課前引導學生收集、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課中引進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特別是適時、適當地結合課文進行補充閱讀;課后適當拓展、延伸,或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2)重新認識語文教學。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新課程期待著老師們重新審視對職業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從“神壇”中請下來,能與生為善;把自己從“經驗”中請出來,課堂上少一些“話語霸權”,多一些百家爭鳴。
二、新課程中學生的定位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來人才的培養目標。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是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那么,新課程下,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最大化最優化的體現呢?
1.對癥下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教育是發展學生個性來說,語文教學就是要從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方面來完善學生的個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任務,是一切語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終極目的。
我們不能幻想通過一兩次自學行動的過程使學生具備這種能力。每次自學過程好像點,自學習慣好像線,線才能組成面,最終構成自學能力體。培養習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這個關鍵一接通,學生大腦這部機器就會持久地運轉起來,學生在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自學習慣就會初步養成。具體表現為:學生養成了一篇短文聽一遍,就試著歸納中心,分析層次結構,復述課文內容的習慣;養成了口頭作文、口頭總結每節課學習過程的習慣;養成了自學教材、讀課外書,積累格言,觀察思考社會問題的習慣。就寫的方面而言,學生養成了自留作業,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試題,寫日記,辦《班級日報》的習慣。
2.以人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許多教育專家教育改革成功的一條經驗就是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營造了師生互助的氛圍,讓學生產生了“我要學習,而不是老師要我學”的意識;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想法后,及時給學生具體的方法指導,如閱讀方法、寫作方法;學生掌握了方法后,緊接著是一系列的自檢、互檢、他檢、師檢的檢查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起到及時督促學生成為主人的作用。
在這一點上,教師首先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善于在《課標》與學生的心靈實際之間架橋,為學生服務,建立互助平等的關系。要相信每位學生都潛藏著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然后耐心地到每個學生身上去尋找、去激發。其次,要發展學生的人性與個性,做到決策過程的民主化。語文教師要著重發展學生心靈中需要勞動、需要學習、需要創作的那部分人性。即使對這些需要不那么強烈的同學,我們也要堅信他的心靈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堅信這個世界中一定存在著勞動、學習、創造的需要,不管這種需要多么難找,我們也要叮囑自己走進學生心靈世界中,把這種需要“揪”出來。
把學生當“人”看,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凡事與學生商量著辦,這是許多教育專家成功的經驗,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在當前課程改革的大潮中,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需要我們正確認識教師的角色與學生的角色,明確教師的職責地位,在“為”與“不為”之間準確定位,當好學生的引導者、參謀者,當好平等參與、積極參與的表率。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放學生的思想,改進學生的學習習慣。
一句話,新課程呼喚每位語文教師對自己及學生進行準確的
定位。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安岳縣云峰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