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在學生年代,我沒質疑過老師。因為當時老師說的都具有權威性,老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那時的老師,居高臨下,以教師講解訓練為中心,讓學生圍著老師轉;以課本知識為教學目標,以灌輸為主要手段,讓學生成為接受課本知識的機器,課堂上死氣沉沉。以至于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現在的課堂教學就再也不能這樣進行了!我們要使課堂活起來,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使課堂活起來,我們就要采用新課程教學法。教學改革又源于新的教學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是行動的靈魂。我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就必須掌握新的理念,明確自己的角色,并且要自覺轉換自己的角色。那么,新課程中我們教師扮演的應該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師,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已經不單單是居高臨下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他還應該是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新課程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那么,我們怎樣才能處理好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呢?下面,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學生,使學生愿意靠近老師
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位已畢業的同學的信。信中,她表達了對我的感恩之心。她說,她是一個一直都并不起眼的中等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就沒老師和同學注意她,考試也只是在中游水平。自我擔任了她六年級的老師后,特別是有一次她在課堂上認真地朗讀完一段課文,被我動員全班同學為她熱烈鼓掌后,她變得自信了,變得喜歡向老師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了。畢業時,她以優異的成績升上了初中。她說,是我的鼓勵和信任改變了她!
學生不是一個模子里造出來的機器、玩具,他們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成為理想中的“優生”。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情況,我們不能輕易下結論。如對學生說“你真笨”“你的作文水平太差了”“你真是無可救藥了”。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喪失對自己的信心,覺得自己真的是無可救藥了。我們不能只看到學生的現在狀態,還要看到他的潛在狀態、內在的積極性和發展的可能性。要相信他們有信心有能力學好,要尊重他們的意愿,挖掘他們學習的潛力,創建一個學生感到有話想對老師說,有事想請老師做,有困難想請老師幫的良好氛圍。
二、激發興趣,使學生由被動轉為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之母。”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老師的教學也就事半功倍了。以往那種注入式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語文成績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學生處于聽眾的地位,即使有時能舉手回答問題,也不過是配角罷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如教學《少年閏土》一課,課文中閏土給作者講了許多新鮮事,“雪地捕鳥”“海邊撿貝殼”“看瓜刺猹”“看跳魚兒”這些事都很有趣。即使這樣,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效果未必理想。但是,我讓學生通過預習后,把這些有趣的事演示出來。如雪地捕鳥,學生準備好道具:繩子、竹匾、小棒、秕谷等,讓他們把捕鳥過程表演出來,并邊演邊解說,讓其他同學把不懂的問題或表演中的不足提出來。于是“捕鳥需要什么條件”“什么叫秕谷”這些問題,學生就紛紛提出來了。這樣,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這時,我抓住時機把學生的思維延伸到課外:“閏土心中有這么多趣事,你心中有趣事嗎?”學生就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學生很快就由被動變為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不但完成了學習任務,還為寫作積累了素材,而教師則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由“主角”變為“導演”,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
三、搭建平臺,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達到教育目的的策略。”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條件,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還課堂給學生,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師生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更多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中,自主地探索,獲得知識。但合作學習并不等于只是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的形式還包括師生互動、同學間交流、全班討論等,我們要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選擇不同的合作學習形式。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更是千變萬化。如果老師能真正轉變觀念,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盡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和學生一起靈活地推進新課程,那我們的教學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作者單位 廣東省云浮市云城區安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