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健康概念是:身體健康的同時,心理也要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在知、情、意、行方面符合社會要求,并具有和諧人際關系的一種心理態度。然而,據調查,當今青少年學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2008年10月,中國心理學會在武漢召開了第九屆理事會。會議表明,目前我國有3000多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扭曲現象令人堪憂,心理障礙成為青少年自殺的頭號原因。青少年學生自殺的心理問題主要在于他們所面對的學習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壓力較大,加之他們在學校與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教育,導致他們面對壓力缺乏相應的應對能力。在醫學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中,常常有孤獨封閉癥、自卑放棄癥、學習焦慮癥等。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組已成為教師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在學校中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承受學習和生理健康教育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就目前狀況來看,由于學校的師資、場地、時間等的限制,在一些條件較差的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單獨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還不現實。特別是語文教學更有其優勢,讓學生走進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中,體驗文本對學生的心靈影響,讓學生感受文本中榜樣人物的人格力量,自覺主動地接受文本中情境的洗禮,奔向嶄新的精神天地,這比任何空洞的說教更重要。
一、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孤獨抑郁的情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言為心聲。大凡寫真情實感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我們就能從文中窺視學生的心理,從而引導其心理健康發展,疏導其孤獨、封閉、抑郁的情感。教師要因勢利導,把學生常思、常想、常討論的熱門話題,常關注的焦點問題納入作文教學之中,既滿足學生情感傾訴的需要,又幫助他們提高作文水平。
1.作文命題要符合學生實際和學生生活,使學生有話可說
比如,抓住學生與父母(長輩)、老師之間的代溝問題,可擬作文題《××,我想對你說》等題目,學生可以傾訴父母(長輩)對老師等的意見、看法以及積郁心中已久的情感,教育者便可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如前幾年熱播的《還珠格格》,學生們對小燕子津津樂道,就讓他們寫寫對小燕子的看法,只要能寫出他們的真實看法,文字通順,措詞恰當,就不失為一次成功的作文訓練。
2.作文教學要鼓勵學生敢寫真事、敢說真話,學會辯證地看待生活問題
作文教學只有形成這樣的作文氛圍,學生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如,在學校抓校容校紀時,對于男生留長發問題,學生們頗有微詞,可擬題《我看中學生留長發》,學生們為留下長發列出了十余條好處:夏天擋太陽,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帥,能省錢等等;也有為留長發列出十余條弊端的:顯得無精神,不衛生,缺乏陽剛之氣……在這不同的觀點中,讓學生敞開心扉,盡情所言,從而矯正學生不良心理。
3.在評語及講評作文中扣緊學生作文中的情感脈絡,解開學生的心結
學生在作文中傾訴了他的喜悅、煩惱、體驗、感受,教師應真誠地理解性地引導。一是在評語中利用哲理性、激勵性、開導性語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有不少人,不追求高腔物質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安寧和幸福。這樣的激勵性評語可以讓學生懂得幸福物質只是其次,從而克服其自卑心理。二是善于捕捉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培養學生自信心理。如,在評講學生作文時對其中自己獨到的見解抑或巧用的名人名言等大加表揚,大加鼓勵,如此能使學生感到一定的成就感。
二、挖掘教材真善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當今大多青少年學生遇到困難時意志不夠堅強,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強,心胸不夠寬廣,易為小事耿耿于懷……這些需要教育引導。語文教學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通過課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修養品質等。例如,人教版第一冊課文《我與地壇》,可從母親在苦難的折磨中默默地承受命運的重壓,毫不張揚地愛的高貴品質,從作者身殘志堅的品質,正確教育學生,培養其在生活中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一個個困難。
三、充分利用課堂討論,張揚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課堂討論是語言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中充分張揚個性,發表自己的見解,激活思維,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符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方向。例如,在教學《項鏈》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課堂討論問題:文中有一句話“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了瑪蒂爾德,還成全了瑪蒂爾德?教室里就像炸開了鍋:有學生說是成全的,因為那項鏈讓她感受到了一夜風光,雖然項鏈丟了,但她的夢想實現了;還有的學生更深刻地認為是成全了瑪蒂爾德,因為她成為一個懂得用勞動來還債,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也有學生認為是敗壞的,因為為了一夜風光而賠上十年不值……這樣,既使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也有話可說,那種孤獨封閉的心理障礙也逐漸消除。
當然,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雖然不能完全代替科學的、系統的、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不失時機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去除心理健康課中的“人為痕跡”,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它既能增強語文學科的魅力,又能貼近學生心理;既能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又能培養學生心理品質。這不正是語文課追求的理想境界嗎?
(作者單位 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重龍鎮文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