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關鍵環節。沿用傳統的歷史教學觀念去教育學生,就會使書本理論和教學實踐脫節,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中得不到體現。因此,必須沖破傳統歷史教學觀念對歷史教師思想的束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提高歷史教師的素質
提高歷史教師的素質,內容是相當廣泛的。筆者認為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專業文化素質。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課程知識的廣度,包羅萬象,融匯古今,時空跨度大,內涵豐富,充分融合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多個知識領域。所以這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具有貫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識結構;鑒別和運用史料的能力;主要的分類史(如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科技史、軍事史、民族史、國際關系史等)知識;與史學密切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如文物考古知識、古漢語、外語、地理學、經濟學、法律學等)。當然,教師除了應該具備較好的專業文化素質,還應該具備其他素質,如教學能力素質、科研能力素質、技術素質等等。
二、樹立學生主體地位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們最為喜歡的是充滿新鮮感的體驗式教學,卻很反感傳統的說教式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當學會傾聽,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站在同等的高度,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思想。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要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進行預判和梳理,在課中對學生的思維和思想的變化進行敏銳地觀察和捕捉,把從學生身上得到的信息及時進行歸納和總結,逐步形成與學生同步的教學體系,貼近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真正對歷史課產生興趣。
三、正確使用和依靠教材
新課改下新出爐的新教材,為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給了歷史教師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和自主權。當然作為歷史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新教材內容,完全領會新課標精神,讀懂課程要求,才能使新教材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教師在講課之前,要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大膽的取舍,聯系實際生活,豐富教學內容,來源于教材卻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四、創建師生交流平臺,加強課堂教學互動
中學歷史課堂不僅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活躍的課堂氣氛,更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只有讓學生不僅聽,而且要想、要說,甚至要行動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新課標要求下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個師生之間可以對話、可以互動的平臺。歷史雖然是客觀的,但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師生之間主觀上的互動。
五、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要張弛有度,環環緊扣。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征。教學環節要有層次感,過渡自然。不要求每個環節都出彩,但是一定要有高潮。
問題設計是門學問,一個好的問題能啟人心智,令人深思,而又覺得思之有路。要精益求精,要具有啟發性,特別是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會讓人真正產生“思路”,思維能力會得到突破性的提高,不能單純的“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當前課堂很多的問題是簡單化、隨意性的。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應根據歷史學科的性質和特點,針對當前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各個方面以及培養的途徑和方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這應成為歷史教學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龔艷冬.創新型教師的基本素質與培養途徑[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0(01).
[2]戴軍.歷史教學創新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