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論認為: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認識的主體,教師主導是外因,教的外因條件通過學的內因根據而起作用。教的主導作用是建立在學的主體性基礎上的,教師的教最終是為了學生自主地學。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以學而教,以學論教,實現由教學向學教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現代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樹立主體意識,創新獨立人格,已成為現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主體的個性特征。新教材給了教師很大觸動,也一定能給學生一種學習的渴望。它展現了新方向,體現了新理念,要求我們有新做法。
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好奇心是指人們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覺得新奇而感興趣的心理。好奇是創造性思維的開始,是學生探索心理的推動力,在創造性思維中具有觸發催化的作用,從而成為學生行動的內在動力之一。學生如果處于好奇的心理狀態中,就會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維,不斷地探索。烏申斯基曾說過:“兒童是用形象的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同樣,學生的好奇心也是來自于他的直覺和感覺。例如,在上第一節緒言課的時候,我并沒有按照課本安排的程序去講,而是設計了幾個有趣的實驗,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奧妙,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實驗現象。初中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全書有80多個演示實驗和10個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根據教學進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這些實驗。組織化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化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化學是無處不在的,并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例如:講鐵生銹條件時,就可以結合自己家里鐵鍋、菜刀的生銹加以總結。“怎樣容易生銹?怎樣不容易生銹?”這樣學生就更容易記牢,印象更深刻,便于提高學習效率。學生觀察千變萬化的化學現象,這必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我們應該盡可能創設一些新奇的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以疑問引思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疑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討論。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的思維常常是由疑而啟動的,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到活躍狀態,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學生在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中,看到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最后生成一種黑色固體,學生們都十分高興。接著我進一步提出:(1)為什么鐵絲要制成螺旋狀?(2)為什么下端系一火柴棍?(3)為什么集氣瓶底要有少量的水?這些問題促使學生個個進入自覺探索問題,尋求答案的良好情境中。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傳統的做法是教師選擇,讓學生運用,這不符合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和認知結構,從輔導—自學、引導—發現、示范—模仿、實踐—探索等多種模式中選擇適合自己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三、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性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我創造意識,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葉圣陶先生說:“教師對學生是極有幫助的。所謂幫助,主要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多方面培養學生的主體創造意識,使學生自我創造。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時代,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化學教學的特點應是:個別化和個性化,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聯想是思維的橋梁,歷史上有不少創造和科學思維難題的解決都得益于聯想。比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長期研究摸索苯分子結構的過程中,根據人類當時已經掌握的有機化學知識始終很難對苯分子的結構作出合理的假設。直到有一天夜晚他在書房中打瞌睡時,在夢中眼前又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鏈像蛇一樣盤繞卷曲,忽然一條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轉不停。當他從夢中驚醒時由剛才的夢境產生聯想提出了苯環結構的假說,并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假設的正確性。這一化學史上的趣聞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學會創新。教學中我們應尊重、賞識每一位學生;肯定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鼓勵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質疑和對自我超越。把教學過程作為向學生傾注愛心的主渠道,讓每位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能從老師親切的言行中讀到信任、激勵與期待,讓每位學生都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那么,學生就會愉悅地上課。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定是主體性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素質教育的活的靈魂。在21世紀的學習型社會里,唯具有持續學習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的人,才能適應社會并創造社會。我們必須對這一特征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化學教學真正能夠適應時代、適應未來的挑戰。
在新的課堂上,我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教學活動的參謀者;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我愿走下講臺,走近我的學生,跟他們成為朋友,與他們一起討論,一起商量,一起評價,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民主、輕松的創新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一個舞臺!
參考文獻:
[1]付澤林.評析“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J].教育情報參考,2003.
[2]鄭金洲.自主學習.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墳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