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表現得平常而又樸素。責任意識也是一種傳統美德。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責任意識的培養?!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強調的是熱愛祖國的責任;“擇鄰而居”講述的是孟母歷盡艱辛、勇于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臥冰求魚”是對晉代王祥恪盡孝道為人子的責任意識的傳頌……一個人,只有盡到對父母的責任,才能是好子女;只有盡到對國家的責任,才能是好公民;只有盡到對下屬的責任,才能是好領導;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責任,才能是好教師。只有每個人都認真地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社會才能和諧運轉、持續發展。責任是使命的召喚、是能力的體現、是制度的執行。只有能夠承擔責任、善于承擔責任、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賴的人。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領導力、溝通技巧等,而是責任——一種努力行動,使事情的結果變成更積極的意識,也可以說責任意識的培養在人才培養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當前初中生責任意識的表現
在近兩年由我主持的年級組班主任會議上,多位班主任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部分學生作業不做或拖拖拉拉,隨意亂丟垃圾,任意破壞公物,亂拿別人飯盒等。會上,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現在部分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缺乏責任心,責任感不強,責任意識淡化。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對自己不負責任。第一,表現為不良衛生習慣,亂扔紙屑垃圾,隨地吐痰,踐踏草坪;第二,表現為不良的審美情趣,佩戴首飾、穿奇裝異服、出口成“臟”;第三,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淡薄,騎車闖紅燈、約見陌生網友;第四,不良學習習慣,上課不專心聽講,抄襲作業;第五,缺乏進取心,沒有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國的命運結合起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祖國的未來,從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認為讀書就是混日子,長身子,根本沒有下決心培養、健全自己的能力,以致在學習中沒有自己的規劃,沒有自己的目標,學習起來沒有動力,對自己的前途一點兒也不負責任;第六,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
2.對父母家庭不負責任。每當刮風下雨、天氣變化,校門口送雨傘、衣服的父母總是成群結隊。但我們有的同學似乎并不理解“天下父母心”是高度責任心的表現。在家庭生活中表現為以我為中心,我行我素;在學校生活中表現為無視校紀校規和老師的耐心教育,追求不健康的個人需要,對同學、師長不關心,做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他們抱著一種“唯我獨尊”的態度,以一種很不嚴肅、不恭敬、不認真、不禮貌、不尊重、不在乎、不負責的態度,對他人冷淡。有的甚至抽煙喝酒、打架斗毆。這些不負責任的現象使父母傷透了心。
3.對集體主要是指一些學生缺乏集體觀念,對大掃除、值日生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甚至出錢請人代做;不珍惜班級榮譽和形象;上課打鬧,破壞課堂紀律,影響老師正常上課;個別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只顧埋頭學習,不關心班級事務,不愿擔任班干部;對班級中的不良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任自流,班級缺乏正氣;與社會上的不良青年交往,干擾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對這個“責任意識缺乏”的問題再不引起重視,那么我們未來的人才將會是怎樣的,大家可想而知。因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對初中生的責任意識進行一番研究。培養初中生的責任意識,在當前抓公民道德建設和學生德育工作的活動中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初中學生責任意識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眾所周知,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現在的初中生,家庭基本上是以“421”的結構存在的,即祖父母、外祖父母4人,父母2人,子女1人,這種現代家庭結構是學生們“自我中心”責任傾向形成的天然土壤。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作為獨生子女的學生,從小就是家庭的希望,享受著成倍的關心和照顧?!爸恢v奉獻,不求回報”的傳統家庭教育模式,使學生們從小就淡化了責任意識。同時,由于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養成任性、執拗的壞脾氣,他們只是被別人關心、關照的對象,卻不知道,甚至都沒有機會去關心、關照他人,加上家長對他們的過度保護,往往導致孩子從“我很特殊”演變成“我要特殊”,從而凌駕于家庭之上。
2.學校教育的偏差。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學生,應當嚴格地把方便當嚴格?!苯處煹慕逃绞绞欠竦卯攲W生的行為表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中最主要包括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評價及教師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師對淘氣的、成績差的學生總是盯得很緊,時常處于戒備狀態;而對于優秀的學生犯了錯誤,老師往往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優秀的學生因為不需要承受自己行為帶來的后果,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的錯誤感到無所謂,表現出對除了學習以外的一切無責任化的傾向。
3.社會環境的影響。透視當今社會,不負責任的現象比比皆是,一些營業性網吧、錄像廳無視國家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的規定,任其出入。更有甚者,一些電子游戲廳、網吧等為追求利潤還為未成年人提供食宿方便,學生耳聞目睹,無形之中受到影響,給其還未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混亂,這也是影響初中生責任意識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從小做起,培養學生的道德責任心,已成為當前學校教育所面臨的嚴峻課題。
一種良好意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要讓學生形成良好責任的意識,必須從孩子出生時抓起,在孩子還不能領會成年人意思時,就通過代價意識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通過這種培養讓孩子形成責任意識的條件反射,從而形成責任意識的思維定式。那么,在教育實踐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呢?
三、初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主要原則
1.以人為本,大膽放手。在培養學生責任心及其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把思考的權力交給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不要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把這項教育變為學生自身的需要,積極承擔任務,主動實踐,敢于負責,從而增強責任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多方滲透,注重實踐。責任心的培養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現象,它無時無處不在,浸入到家庭、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現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應當在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中通過滲透的方式來完成。
3.親身體驗,日積月累。人的責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務的親身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會隨著學生的親身體驗的增多而增多,親身體驗的變化而變化,親身體驗的擴展而擴展;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通過生活、學習、社會實踐中一次次行為訓練、一次次強化而逐漸養成、穩定下來的。因此,我們在教育中,一方面要從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抓起。對小事的責任心是對大事的責任心的基礎,抓緊小事不放松,日積月累,養成做事負責任的習慣。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的特點,開展各項活動,給學生創造承擔責任、體驗責任的機會,通過學習促使兒童對自己的親歷經驗進行整理、反思與拓展。使之在實踐中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
4.正面引導,和諧發展。學生的責任意識有時還很不穩定,因此,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明確行動的目的、意義及規則,運用表揚、鼓勵來激發初中生的責任感,肯定其責任行為。學生得到教師的肯定,會意識到自己有完成任務的能力,自信心增強,就更能出色地完成任務,從而促進責任感水平的發展。
責任感作為現代人文精神的核心內容,對人的其他人文素質起著統領作用。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完全可以與培養學生的諸多品質結合起來,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充分、和諧發展。
四、初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策略
責任意識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意識既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和青少年自身成長的需要,所以改變目前中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現狀刻不容緩。那么,當前的學校教育該為之做些什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樹立正確的榜樣,能夠為學生的成長起到指向和激勵的作用。在學校中,學生的言行舉止經常受到教師的影響,所以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該以身作則,充分展示自己的責任感,為學生做榜樣,進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班主任應該對學生的成長有足夠的關注,有敏銳的目光,既能贊賞他們的優點,肯定他們的進步,又能指出他們的缺點,要求他們改正,而不是做“好好先生”,聽之任之;班主任對班級的事務應該有足夠的熱情,正確指導,積極參與,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班主任在學生面前還應該充分體現出對社會的責任感,要關心他人,要樂于奉獻。如黨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為民、忘我工作詮釋“生命一分鐘,敬業六十秒”;橋吊工人許振超在普通崗位上創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鄉郵員王順友二十年如一日在大涼山中用腳步丈量工作的苦樂;公安衛士任長霞以熾熱情懷書寫執法為民的人生壯歌;導彈司令楊業功用赤膽忠心澆鑄共和國的和平之盾;醫學專家鐘南山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敢醫敢言;科學家馬祖光在實驗室里以生命之火點燃科學之光;藝術家常香玉用德藝雙馨八十人生唱響“戲比天大”……同樣,在我們的身邊也時刻能看到眾志成城抗臺風、揮汗如雨戰高溫、連夜施工搶進度、扶貧捐款獻愛心的人們……使他們感受到一種品格,一種境界,這就是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責任。
2.相信學生,適時放手。在樹立榜樣,培養學生責任感的同時,也需要通過各種實踐,來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而讓學生自主地處理班級事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班級管理的放與收是一門奇妙的藝術,恰當地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往往會形成雙贏的局面,既能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又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班主任應該對學生的能力有充分的信任,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權負責,分層管理,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來處理班級事務。同時班主任還可以嘗試,讓那些欠缺責任感的同學來參與班級事務自理,從而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如我班曾經有一位同學是一個遲到專業戶,幾乎天天遲到,而且還若無其事地認為遲到是自己的事情,與他人無關。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對集體的影響,明顯缺乏責任意識。為了改變他,我想了個辦法,讓他管理教室門的鑰匙,結果從此之后,他很少遲到,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遲到帶給別人的后果會相當嚴重。
3.多元評價,客觀公正。新課程的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沒有一個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和科學的評價機制來支撐和保障,是難以想象的。首先,建立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考評機制。在考評內容和標準的制訂上,要體現新課程的精神,反應教師創造性勞動的性質和教學改革的方向。如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在教師考評結果的使用上,要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為學生在自我實現責任感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評價與激勵,更需要自己的正確認識與評估。評價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1)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2)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相結合。(3)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4)過程評價與終端評價相結合,并可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如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情景測驗等。
4.家校配合,共同促進。時常聽到我們的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真難管,家長說什么也不聽,我與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了……其實他們的問題多半出在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孩子,缺乏對孩子的足夠尊重。所以中學生責任意識的缺失與家庭因素密切相關,要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必須家校配合,共同促進。班主任應該經常與家長聯系,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提醒家長關注孩子情商的發展,建議家長要從自身做起。孩子出現了問題,不要一味埋怨孩子,冷靜下來,幫助孩子共同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其次不要只看學習成績。家長過分看重學習成績,也正是孩子苦惱的地方。也許有些家長會說,只有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才會說成績不重要。筆者調查了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都說,我喜歡讀書,卻不喜歡考試,如果沒有考試,我會更喜歡上學。最后,提倡家庭教育民主化。有問題,全家共同討論,孩子也能發表自己的看法,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另外,應讓孩子適當承擔一些家務活動,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培養孩子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
5.生生互動,彼此感染。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曾講過,“優秀品德的培養不能借助漂亮的說教或空洞的、鼓動性的喊叫,它們只能以同志間的交往為基礎,在日常的看不見的影響下,在整個生活過程中深深地被灌輸到意識中去?!苯∪敶踔猩呢熑我庾R,我們還應該運用最具感染力的責任教育手段——在學生之間營造良好的責任教育環境,在有效的責任教育氛圍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彼此負責、彼此影響的人際關系。
等價交換原則不僅存在于物質的商品交換過程中,而且普遍地存在于人際交往的心理過程中。關心不是孤立的,自我從來就是存在于一系列的人際關系之中。在特定時間內,我們個人的態度與行為將會影響到各種人際關系的質量,而我們的自我也會隨時受到置身其中的人際關系的影響。如果初中生一方在與另一方交往過程中感覺到得小于失,或失轉化為得的可能性很小時,就會表現出疏遠、回避的傾向,拒絕與對方保持人際關系。而如果初中生一方做出了使對方能夠感覺到好處的行為,并且對方同樣以互惠方式回報,這樣的人際關系即公平的平衡關系,就容易維持下去。認為值得的交往會使一個初中生傾向于保持這種交往,而一方或雙方感覺到人際交往是失大于得,那么這樣的交往就會被認為不值得,難以維持。我們要努力使初中生在同學之間應建立起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相互激勵、相互學習、平等互助的人際關系,這對培養初中生責任意識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環境的感染主要發生在同級學生之間,而為進一步健全初中生的責任意識培養,我們還應將師生互動關心的理念延伸到高年級與低年級的同學之間,運用最直觀的體驗手段來實現。在責任情感、責任信念形成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也需要機會發展他們正在形成的利他主義,當然他們具有極強的自我意識和個人主義,但他們同時也富有深切關懷他人的潛力。我們要培養富有愛心和有能力的人,在開展初中生責任教育過程中,應該有計劃地向學生提供這種體驗,引導學生通過踐行來學習責任意識。例如,鼓勵學生加入到義務勞動活動的行列中,讓他們更多地與其他年級的孩子們在一起,通過勞動活動,切身體會到被需要的感覺,這不僅有利于完成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有利于他們站在更高的角度體驗關心、感悟責任。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回饋責任意識,也使得學生感受到對社會、對他人負責本身就是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獲得實現的過程,從而產生責任認識和責任行為相結合的需要,進而內化為責任意識和責任感。
責任是一種發展自我的機遇,是一種發展自我的手段,是一種發展自我分內和不得不做的事情。一個從小受到良好責任教育并有責任意識的人,比沒有責任意識的人成長要快些,而且長大后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較容易有所作為。因此,加強道德修養,必須從“責任”二字做起。對自己應盡的責任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而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也會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虎山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