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滿足管理、服務和生產第一線需要的人才為目標,在我國教育事業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復雜、學校管理力量薄弱、師生關系緊張等問題制約著院校的發展和學生的進步。在這種情況下,合理把握師生距離,對高職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培養及管理,成了現時我國高職院校實現發展的關鍵。高職輔導員應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和問題,靈活處理師生距離問題,并在管理實踐中創造、總結出高效的管理技巧,提升管理水平。
一、師生距離的心理學解釋
1.師生關系及其影響因素
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之間在交往活動過程中直接在心理上的關系或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系能夠反映出個體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其發生、變化受人際雙方的社會需要滿足程度的影響,有其特定的發展變化過程和影響因素及條件。
根據心理學家們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儀表、空間距離、交往頻率、互補性、相似性、個性品質以及能力等等都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在初次交往時,長相、衣著、言談等個人儀表影響雙方之間的吸引。但隨著交往相處時間的增長以及雙方了解程度的加深,儀表因素的作用會有所下降,能力、個性品質、互補性等因素的影響力會有所提高。
2.師生距離及其產生因素
心理距離學說最早是由英國美學家布洛提出的,作為一種解釋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產生,是來自于觀賞者主觀感知與藝術品之間的心理層面上的距離。而師生心理距離則是指在教育教學中的教師和學生在心靈上的遠近關系。師生心理距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間隔程度,影響學校管理的效率。
形成師生心理距離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點:一是生活環境和教育的不同。一般來說,輔導員受到的教育是七、八十年代的教育,社會閱歷豐富但思想較為保守,而高職學生人生經驗不足,在行為上卻有較為明顯的獨立性和偏激性,師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生活方式各異,造成了師生之間的很大的心理距離;二是社會知覺的偏差。在人際交往中,受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定勢效應和社會刻板效應等的影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容易被進一步擴大。
3.國內外研究現狀
2011年,唐靜蓉、王瑜等學者提出了構建“以人為本”的新型師生關系的相關理論,并得到教育界和社會的支持和認可。他們提出,拉近師生距離,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師生關系,需要樹立教育民主思想,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需要實行“雙向互動”,教學和管理當中要實現教學相長,耐心指導,但允許學生犯錯,要善用贊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縮短師生距離。同時,也有不少學者提出,教師(尤其是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不能過于密切,要掌握好這個“度”,“和而不流”才能實現高效的管理。
近年來,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如何培養新型人才和如何提高校園管理效率成了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學者們所關注的問題。國外人本化教育家認為,教育的作用就是創造最佳的條件,即一種自由的氣氛,以利于學生的“自我實現”。班級管理者只有營造出能使學生自由地選擇和接受挑戰并表達各種體驗的心理氣氛,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管理水平。
二、師生距離在不同階段的表現
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經歷和任務,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不同的個性特點和習慣,與輔導員之間的心理距離也有一定的差異,具體分析如下:
1.一年級學生
進入高職學習是學生人生的一大轉折點,面對新的學習環境,一年級學生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況。作為高考的失利者,他們普遍顯得羞怯和失落,渴望知識卻缺乏明確目標,上進心強但學習基礎差,思想活躍但自控能力欠缺。由于剛剛進入新環境,一年級的高職學生對身邊的事物有較大的熱情和好奇心,對輔導員有較強的敬畏之情。這一階段輔導員在學生中的地位較高,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學生聽從輔導員的教導,表現較為乖巧和順從。但是,由于雙方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和交流,輔導員對班級和學生個人了解甚少而難以進行深層次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學生不愿意主動反映學習狀況和問題而導致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師生距離相對較大,師生關系疏遠。
2.二年級學生
經過了一年的學習,高職學生已經對校園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思想文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進入高職二年級的學生思想活躍,獨立自主意識進一步增強,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增強,渴望能夠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這一階段中,輔導員的地位和影響力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不少學生對輔導員老師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過學習、社團活動等途徑與輔導員老師建立了亦師亦友的親密關系,雙方交流次數增多,關系融洽。但另一方面,部分學生盲目要求獨立自主,不喜歡輔導員和其他老師的干預,對黨團組織的教育和師長的指導不以為然,并在學生之間逐漸形成小群體,重義氣輕原則,無視學校紀律,進一步加大了師生距離,給輔導員的管理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3.三年級學生
三年級是高職學生面臨畢業的一年,學習任務減少,實習機會增多。不少高職學生都表現出較強的事業心,希望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獲得社會的認可。但同時,他們在面對就業的實際情況時,受自卑情緒和不合理就業觀的影響,容易在實習和就業中遇到挫折,思想壓力較大。在這一階段中,輔導員不僅能夠對學生就業作出科學的指導,還掌握了學生學籍和違紀事件處理的權力,因而地位和影響力有所提升,師生之間關系相對融洽。
三、處理師生距離的管理藝術
1.高職輔導員的管理職責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他們的管理職責主要包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生活管理以及配合其他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進行工作等三個方面,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并引導他們的思想行為規范;二是促進高職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幫助學生分析本專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和未來市場發展趨勢,激發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專業意識,激勵他們充滿信心和高度熱情地學好專業知識,從而提升他們的專業意識和專業能力;三是管理日常事務,包括學籍處理、考勤、宿舍衛生、獎助學金的檢查與評定、違紀事件的預防和處理等事務,以確保班級穩定和校園學生安全。
2.處理師生距離的技巧和策略
高超的管理藝術一直是輔導員們所追求的管理境界。作為管理活動中的一種高超的手段和方法,管理藝術是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建立在一定的素養、才能、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有創造性的管理技巧。而“亦師亦友,和而不流”可以說得上是高職輔導員在進行教育管理、處理師生關系時應該具備的管理藝術。為了實現“亦師亦友,和而不流”,輔導員們應從以下幾點約束和改進自己:
(1)加強自身修養
修養是影響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輔導員自身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其的評價和看法。加強自身修養,提高人格魅力,是高職輔導員獲得學生信任、縮短師生距離的重要前提。在工作修養上,高職輔導員應該真心實意地熱愛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在面對如缺乏工作思路、受到學生大面積抵觸、缺乏組織協調能力工作的諸多困難時不要半途而廢,而要不斷總結經驗。在品格修養上,要耐得住清貧,守得住本性,熱愛學生,做好本職。高職輔導員不僅要在政治上指導學生思想,在學業上引導學生,還要在品行上以身示范,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
(2)了解和尊重學生
大部分的高職學生都是高考的失利者,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往往比不上本科學生,因而自卑感較為強烈。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能否擺脫傳統觀念,以朋友的身份客觀地去了解和尊重他們,成了影響師生關系以及輔導員管理工作成敗的關鍵。例如,某高職院校的一位男生因高考英語成績不理想而情緒十分低落。他在入學之初毫無學習動力,名次不斷下降。而輔導員不僅沒有批評他,還經常給他很多鼓勵和學習上的幫助,常常與他進行英語學習的心得交流。后來他通過不懈的努力而獲得了國家英語等級考試8級考試的合格證書,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有了極大的提高。事實證明,每個學生都希望獲得老師的理解以及鼓勵、引導。只有尊重學生,才然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師生間通過相互理解、互相尊重,才可以進一步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輔導員的管理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3)提高管理方法的靈活性
高職學生正處于思想逐步成熟和逆反心理較為強烈的時期。為避免師生矛盾的擴大而引起管理效率下降,輔導員不應過多地照搬學生管理守則而對學生進行嚴格約束和處罰,而應靈活改變管理方法。例如,部分高職學生逃課離校,沉迷網絡甚至夜不歸宿。這時,高職輔導員可以利用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夜不歸宿的學生進行嚴查嚴懲,但這種做法收效甚微,學生表面服從但內心不滿。因此,輔導員在教育沉迷網絡的學生時,要用引導的方法代替壓制學生興趣的管理方式,讓他們認識網絡并學習網上搜索知識的方法,增長見聞。高職輔導員的工作既平凡又偉大,不僅需要耐心和恒心,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才能和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好輔導員工作。
總之,高職輔導員在管理教導學生的過程中既不能以“權威”自居而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架勢,也不能毫無分寸地和學生建立親密關系而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進行姑息縱容。“亦師亦友,和而不流”是高職輔導員把握師生距離,實現高效管理的重要管理藝術,應得到重視和實踐,以推進高職院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蔣秀琴.精心調適師生距離,構建和諧師生關系[J].教育科研論壇,2011(6).
[2]崔德明.高職院校輔導員彈性管理本質研究[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3]霍海偉.高職高專院校輔導員素質要求[J].科技信息,2009(12).
[4]牙丹群.拉近師生距離方略[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1).
[5]馬德功.淺談師生距離感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2008(12).
[6]劉淑媛.基于學生管理法治化理論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J].教育理論與研究,2011(9).
[7]李偉.走進學生內心世界:論高職輔導員的談心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