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闭Z文是一門充滿“美”的學科。中學語文教材選用的中外文學作品,大都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構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美”的世界。可見,閱讀教學和審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在閱讀的枝頭上綻放“美麗”的花朵,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審美素養。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美感呢?下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幾點認識。
一、朗讀課文,感受美
前蘇聯教育家斯米爾諾夫曾說:“作品的朗讀占著我們工作的大部分。假如我們認為朗讀的材料是第一流的作品,那么這種作品的藝術方面:色彩、形象、語言的生動必須用這樣的方式來教。那是保證學生對美的理解,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在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真切細膩的感悟,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美讀。美讀能引導學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進而借抑揚頓挫之聲,表身臨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摯之情,以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境地,從而使語言訓練和情感熏陶熔為一爐。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披文以入情”,喚起學生的想象,傳達師生的審美理解,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獲得較多的審美感受。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我引導學生在鋼琴曲的配樂下朗讀課文,偷偷鉆出地面的小草,爭妍斗艷的花樹,混著泥土氣息和青草味兒的春風,以及風中鳥兒亮開的歌喉和牧童的笛音……閉上眼睛,展開想象,這些形象在學生的腦子中復活了,我們仿佛是在隨著作者展開的一幅幅立體的畫卷,觀賞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和作者一同體驗那份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從而獲得審美愉悅。
二、品析詞句,欣賞美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痹陂喿x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精彩傳神的關鍵語句,把學生引進它所展示的優美境界,使他們在美的藝術享受中得到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引領學生抓住令人迷醉的意象、情境,領悟文章中高超的語言、技巧,提高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就要引導他們在品味詞語、分析句式、感受句意中去發現美、品味美、鑒賞美。學習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筆下的“百草園”,菜畦、石井欄、皂夾樹、桑葚四景,分別用碧綠、光滑、高大、紫紅四個詞修飾,質樸自然,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視野和知識水平。油嶺似“低唱”,蟋蟀如“彈琴”,同為動作,黃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輕捷而用“竄”,十分生動地寫出了孩子的童趣和獨特感受。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達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效果。整一堂課,給了學生情感美的滋養,也給了學生藝術美的熏陶,完全是開放的、互動的、詩意的。
三、啟發想象,創造美
德國美學家萊辛說:“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里發現為美的東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現其為美的?!睂徝澜逃粌H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同時還要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美感經驗,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聯想力、想象力,對課文的形象給予補充和豐富,建立起一種審美聯系,使課文在腦中有聲有色地活起來。如,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時,我請學生進行配樂朗讀,通過朗讀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領略課文的氛圍和意境,進入到課文的詩情畫意之中,還要求他們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一位學生寫下這樣一段感受:“我仿佛跟著作者一起在荷塘岸畔漫步,腦海中呈現出一種深遠、雋永的意境,荷花朵朵如夜空中燦爛的星星在閃爍生輝,微風吹拂,流水脈脈含情,月色朦朧,柳絲起舞,一派恬靜的月色?!睂W生在審美創作中,深深領會了課文的主旨,也發展了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中學語文教材為青少年打開了一扇無比豐富的美的世界大門,展現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美的世界。我們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因文制宜、因時而設,積極創設出審美的情境,誘發學生情感共鳴,調動他們的學習內動力,不斷地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讓學生在閱讀的枝頭上綻放“美麗”的花朵,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像詩一樣激情飛揚,像詩一樣意境優美,像詩一樣充滿想象和創造,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快樂家園。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杏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