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間有效的交流既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也有利于學生親近教師。在小學階段,這種交流會很多,學生也會很主動,但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以后,很多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明顯變得有所選擇和保留。偶爾幾次談話很難實現深入的交流。于是,高中學生與老師之間似乎特別疏遠。
要改變高中階段師生缺乏深入交流的現狀,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從改變師生交流的方式做起。
通常情況下,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談話。經常見到有的老師坐在辦公桌前,手里拿著筆,對著“師生談話記錄本”,學生站在辦公桌旁邊,低著頭垂著手。老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或者老師說一段,學生應一聲。最后,老師說:今天先到這里,以后再找你。如果有什么想法及時向老師反映……之后,學生唯唯諾諾地出去了,走到辦公室門外長舒一口氣,或者去做未完的作業,或者去了球場與等待的同學會合。至于談話的內容,或許只有檢查記錄的領導知道。
記得聽過這么一個故事:班上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又違反紀律了,剛上任的體育老師兼班主任說:“都到操場上去。”幾個人排成一列跑到操場圍著跑道跑起了圈,老師過去叫住他們說:“我罰你們跑圈了嗎?到單杠那邊去。”學生跑過去開始拉單杠。老師走過去又說:“我罰你們拉單杠了嗎?站到一邊去。”接著這位體育老師開始上杠,表演起各種華麗的杠上動作。幾套動作過后,學生看得目瞪口呆,對老師的身手敬佩不已。完成動作以后,老師什么都沒有說就讓他們回去了。從此以后,這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再也沒有在班里無故滋事,調皮搗蛋過。
這是一位體育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用他的專業技能征服學生。我們的藝體生更服從于專業老師,很大程度上就是敬服于老師的專業技能。當然其中更重要的是專業老師要把自身的專業技能展示給了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一點一滴地傳授給學生,而且要不厭其煩地幫他們改正錯誤,促他們進步。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學能力也有所增強。如果這時候還是只給他們講課本,要求他們做練習,學生會感到枯燥,認為老師就是個迂腐先生。有的甚至認為老師水平太低,還不如他。這時候“學高為師”的觀念受到“挑戰”,學生怎能接受老師?而受過大學專業教育的老師與學生比某學科的知識,教師的優勢太明顯了,要做一名有威信的老師,你就必須適時地把你的學識展示給學生,告訴他們你有足夠的資格做他們的老師,有足夠的知識供他們挖掘。只有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你的學識,才能提高你在學生心中的威信,使他們佩服你,繼而愿意接近你,更能征服那些自以為是的學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你有很多所長等待他們取來補己之短。
當然,藝體老師和藝體生在日常的相處中更多的是朋友關系而非師生關系。我經常聽到藝體生叫他們的專業老師“老大”或“什么什么哥”,這種看似隨意的稱呼變化其實是他們師生間心理距離縮小的結果,也是師生間成功深入交流的結果。作為一名信息老師,因為教的班級特別多,通過常規方式和學生交流的機會特別少,而且當我試圖去和他們交流時也發現他們根本不感興趣,但他們對計算機尤其對網絡特別感興趣。是啊,網絡交往已經成了現代人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學生不愿和老師說的話,不愿和家長說的話卻愿意跟網友說。那么,我何不做他們的一個網友呢?
于是,我首先在學生中普及了電子郵件的使用。告訴他們我的電子郵箱地址,讓所有的同學必須至少給我發一封電子郵件。有什么想法或意見、建議隨時都可以給我發郵件。
盡管很多同學是以一種好奇的心態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但是當我很認真地給他們回復以后,他們開始愿意以這種方式和我交流。告訴我他們的愿望,他們的困惑。為了把這種交流變成點對面甚至是面面間的交流,我開始試驗借助于網絡論壇,比如在百度貼吧創建一個技術課學習吧,把一些需要與學生交流的內容作為主帖讓學生去討論;把教學內容寫入自己的博客供學生去瀏覽,并主動去踩學生的個人空間,幫他們頂帖賺人氣。
與學生做朋友、借助網絡技術等方式都是非常規的與學生交流的形式,但是事實卻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路上偶遇的一次談話,與學生一起的一場游戲遠比十次辦公室里正式談話取得的效果要好。原因就在于這些方式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認可。
與學生交流首先得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對癥下藥。常規是主流,是大餐,而一些非主流的方式有時候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像餐后甜點一樣更有助于健胃消化。更多的非主流式交流方式值得我們去探索。
(作者單位 山東省滕州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