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著教師傳授的知識局限于課本,忽視聯系社會生活;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低層次地機械重復;學生學習局限于模仿,缺乏個性和創意等諸方面的問題?!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睌祵W教學應強調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要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從數學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中選取課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研究性學習方式下,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知識的權威,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引領人、探究問題的合作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探究。數學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數學學科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探索。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原則
1.自主性原則。研究性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自覺、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現、理解、創造,擺脫了傳統教學中被動接受的狀態,解放了學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學生沒有了束縛,可以自由地參加活動。
2.指導性原則。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充當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指導者。研究性學習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組織與指導,缺乏教師的有效指導,研究性學習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甚至無功而返。教師要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控制與管理,處理研究過程中的偶發事件,當學生碰到問題無法解決時,教師要適時給予必要的幫助。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示范,促進學生的學習,使研究活動更加深入。
3.遞進性原則。研究性學習同數學學科一樣,知識不是同一平面上的重復,是由簡單到復雜、低級到高級,呈螺旋式上升狀態,教師應以簡單的內容為起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向復雜的內容邁進。
4.過程性原則。研究性學習既強調結果,更注重過程。研究性學習涉及的內容廣泛、因素多、難度大,教師要對學生的研究興趣、研究的品質、合作能力、傾聽能力、交流能力、批判和反思能力進行評價。
二、研究性學習的流程
1.創設問題情境階段。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背景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討論,提出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和研究題目。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圖書館查閱或網上搜索資料,了解相關內容。教師指導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交流具體的研究方案,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
2.實踐體驗階段。(1)搜集資料,分析信息。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訪談、查閱圖書雜志、調查問卷、上網等方式獲取資料,能對資料進行判斷,辨別資料的真偽、優劣,并進行篩選,然后綜合整理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2)調查研究。學生根據研究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根據研究方法展開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并從實驗、調研、資料中總結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3)初步交流。學生對取得的研究成果展開小組交流,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豐富研究成果。如在《勾股定理》的研究學習中,學生通過上網、去圖書館查閱古今中外關于勾股定理的資料,四個研究小組確定的研究內容分別為:①利用數形結合思想驗證勾股定理。學生通過對圖形的移動、合并、拼接、割補,運用代數運算證明幾何問題,寓數于形,顯得直觀易懂。②通過動手操作研究古代數學家運用“青朱出入圖”驗證勾股定理。教師引導學生做兩副“五巧板”,引導學生利用五巧板拼成一個正方形,教師要留有讓學生拼擺的空間和思考的時間,要鼓勵學生在拼擺中交流合作。③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對勾股定理的驗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剪紙、翻轉加以證明。學生在交流、討論、合作中感受證明的“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相互協作,共同感受直觀、簡捷的證明方法。
3.表達和交流階段。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文字材料,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學生在表達、交流中要學會欣賞、學會寬容、學會理解,要悉心傾聽別人的發言,不打斷別人的發言,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思辨,要思維敏捷,抓住要害,要理性溝通,不做無謂的爭吵。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對數學知識的探究中去,并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小官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