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改變僵化的思維方式,打破機械固定的教學模式,培養隨機應變的能力。
語文教師往往有這樣的體會:一篇課文講一二遍時,尚能有充分的激情,三四遍時技法趨于圓熟,而到了五六遍甚至更多時,常常囿于已有經驗,形成習慣程式,教法圓熟有余,而激情不足,由最初的教學藝術化處理走向刻板、固定。
要想改變這種僵化的授課方法,語文教師就要博采各學科之新信息、新方法,立足已有的成功經驗,根據多姿多彩的課文進行變通,同中求異,盡可能創造千姿百態的教法,這樣才會做到常教常新。
那么,智謀學中的智術、謀略家的方略,可以為教師提供無窮無盡的靈感與啟迪。這是因為,無論智謀學意義上的兵法、商戰、外交還是語文課堂教學,都是兩種活的思維——人的交鋒或交流,有了這一活的因素,就會創造出無窮無盡閃耀人類智慧光彩的方法(包括語文課堂教學法)。當然,這并不是說語文教學無規律可循。語文教學是藝術,也是科學,有一定的基本原則,語文教師需要用智謀讓課堂教學成為“貼近語文教學規律的在大體的原則之內靈活變通的動態教學”。
馬卡連柯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問題千變萬化,如何機智有效地處置?可以有許多做法:
1.置換法。這是智謀學中常見的一種方略,三十六計中偷梁換柱計就屬這種方法。例如,在分析《荷花淀》人物對話時,學生對“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這句話所反映的人物個性難以理解,甚至認為是言不由衷、虛偽的表現。我這樣啟發他們:假如聯歡會上有一種美味食物僅剩幾個,可還有許多人想吃,平時快言快語的人能夠當眾說出,而生性靦腆的人或者不說或者會對旁人說:“我覺得味道不過如此,有什么吃頭呀!”這反映了什么心理?學生恍然悟到,這并非虛偽,而是雖渴望,但怕羞不好意思直說罷了。由此理解了文中描寫的也許是新婚不久的年輕媳婦忸怩羞澀的個性特征。學習《石壕吏》一課,我對“老翁逾墻走”一句提問:“既是老翁,過門檻也得小心,豈能跳墻?”學生茫然,我點撥:“假如你是那老翁,后面有人追趕,你會怎樣?或者說,假如你是位膽小的人,情急時會不會做出平時做不出的舉動?”這樣一來,學生便理解了“逾”字所包容的危急緊迫的情勢。這種方法是與課文中的人物置換角色,以切身體驗去釋疑解難。
2.歸謬法。言辯中謀略家們常常采用此方略,讓對方觀點置于荒謬的位置。課堂教學也可運用此法,讓錯誤觀點不攻自破。如上例,我這樣引申學生的觀點:如認為這個年輕媳婦虛偽,她必然不會真心愛自己的丈夫,便會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放棄冒險探夫,這豈不與作者本意大相徑庭?學生會心大笑,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3.欲擒故縱法。欲擒故縱,層層遞進往往能巧妙達到目的。我曾在教補充教材《綠葉》時成功運用過此法。《綠葉》的題目與主題有直接關系,我放棄直講題目含義的做法,提問:文中的主人公是誰?學生答:女乘務員。又問,為什么作者以“紅花”比她?分析完她的模范行為后,再問:“綠葉”象征誰?為何這樣比喻?理解了眾多乘客的扶持作用后,在蓄勢造聲的基礎上轉入正題:女乘務員是作品主人公,為什么小說不以象征她的“紅花”為題,卻要以象征次要人物的“綠葉”為題?經過這樣的層層遞問,學生便豁然明白了文章主旨所指在于提倡社會風氣的扶持作用。主題歸納水到渠成,避免了教師照念教參,學生被動抄記的做法。
此外,還有制造矛盾法、言他意己法、引而不發法等等,不一而足,語文教師多儲備這樣一些方略,授課時便會信手拈來,為我所用。
由此可見,借助智謀學的方略,可以提高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妙用古今謀略家創造的智術,會讓課堂充滿生機,會讓語文教學成為機智的藝術,即智謀的藝術。
(作者單位 福建省寧德市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