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強調:“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而且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教師,要抓住每一個教學的契機,以情感為媒介,創造多種心理功能的情感交流,實現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交融,達到真正培養學生的目的。以下是自己在歷史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通過真摯情懷,感染學生情感
“感人先者,莫先乎情”。如:在講戚繼光抗擊倭寇時,教師要充滿感情,通過語言、表情表現出對倭寇的憎恨和對戚家軍的贊揚,要用情感體現出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氣概。又如:講班超投筆從戎,教師應充滿感情:“班超拋棄京城的安逸生活,在遙遠的西域奮發了30多年,直至70歲,回到京城之后,不到一個月便與世長辭。他為國慷慨捐軀。”全體同學從教師的真情講述中受到感染,從內心敬佩愛國者。
講完中國近代史,我充滿感情地這樣總結:“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康、梁領導的戊戌變法也失敗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也失敗了。中國近代史上有無數仁人志士為拯救中國進行過不懈的努力和斗爭,但最終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樣,通過學習歷史達到振興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就不難做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實現。
二、借助情境理念,加深學生情感
葉圣陶說過:“作者胸中有境,入境使于親。”教師要在注重情景教學、琢磨教材中苦下工夫,盡量挖掘歷史事件中的情景,應精心創設適當的環境氣氛,使學生情緒受到感染。如:在學習《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一課,講到唐詩時,我配上古典音樂,充滿感情地分別朗誦了李白、杜甫等的幾首詩,又分別由學生來朗誦他們熟悉的詩歌,并由學生總結出他們詩歌特點的異同。這樣能讓學生感受到意境、想象到情境,也就更容易地理解了詩人寫詩的歷史背景,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又很輕松地了解了歷史。又如講紅軍長征時,我播放長征組歌,先讓學生感受情境,講完后再次播放,學生再次進入情境,這樣可以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運用歷史環境,陶冶學生情感
通過觀賞名勝古跡,如:龍門石窟、少林寺、殷墟、長城等,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家鄉乃至祖國的歷史,在游覽觀光中感受祖國文化的悠久和博大,喚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情感,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為國增光的信心。
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通過學生入微的觀察思考、欣賞品味,再配上講解員聲情并茂的講解,使學生感受到血與火的戰場,悼念那些光榮而偉大的英烈,憤慨那些膽小而自私的賣國者,并激發奮發學習、不斷創新的熱情。
四、關注學生“才華”,培養學生情感
情感教學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為指導思想和教育目標的。要注重在教學中把每位學生都當成主角,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情感教學的本質。
如果學生都能很樂觀、快樂地去感受歷史,那么他們的創新思維就會得以開拓、追求真知的毅力也會得以萌發、記憶力也會得以增強,這無疑就是我們情感教學的初衷。
當前,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歷史教學也在隨著教材的改革、教學設備的更新、授課模式的變化而改變著。但幫助每位學生茁壯成長、提高每位公民的素質卻沒變,在教學中注重師生情感交流,形成和諧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高尚的社會情感更不會變。
(作者單位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職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