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設計是指歷史教師在教學之前做出的如何最有效地向學生傳播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正確方法、培養學生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體設計。
初中歷史課標改革強調更多的是轉變教師的觀念,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需讓位于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才是有效的教學設計,課程標準變化了,需要我們教師改變習慣性教學行為。下面是我在歷史教學中教學設計理念更新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教學目標設計以全體學生發展為本
所謂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通過教學活動要達到的標準或結果的預期。這個定義很簡單,但是內涵很豐富。首先,目標是教師的預期,它指明教師期望學生在學習結束之后,在認知程度、行為、價值觀等方面會發生什么變化,因此要求教師在做預期之前應該做充足的準備,對學生的原有經驗和真實需要的評估要符合實際。其次,教學目標是對學生的預期,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講的,它指明學生應該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這就要求教師將所有注意力都要放在學生身上,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
教學設計中對于目標闡述,要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這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新的教學理念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個人所操縱的。
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教學目標設計理念必須從知識本位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位。體現在:第一,教師要“目中有人”。第二,教師要有“全人”的觀念。第三,注重個性發展。這要求教師在設計目標時要有一定的“彈性區間”,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得有所長。
二、教學過程設計從以教為本到學生主體參與
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教學過程設計理念必須從以教師的教為本,轉變到以學生的學為本,真正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觀念要求教師設計教學做到:第一,把學生看作真正的學習主體。一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第二,全體學生參與教學。第三,要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動眼觀察、動耳聽、動筆記、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動手操作。如此,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由于歷史新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內容采取模塊形式,因此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指導學生要注意構建知識的點、線、面的立體知識結構,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
三、教學策略設計注重情境建構
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訂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學策略的設計以“知識建構”為核心,為知識建構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支撐。具體來說,就是為學生建構知識創造一種情境性的和協作性的學習環境,從而使他們在建構過程中獲得發展。這種學習環境的創造要求是:1.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情境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創設真實的情境。所謂真實的情境,就是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的場所和條件。(2)創設問題情境。所謂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結構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狀態,從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2.設計協作情境。師生的交往互動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基本途徑。在設計時,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鼓勵小組活動,促進信息交流、創造條件,使學生有機會相互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傾聽他人的觀點,共享與交流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并在此基礎上達成共識,形成一種廣泛、深入而有效的學習。
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理念是“設計—實施—反思—再設計—再實施”。教學過程是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在這一動態的、變化發展的全過程中,必然會不斷地產生許多學習信息。新課程導引下的教學設計,應從“靜態設計”走向“動態設計”,從“固化設計”走向“彈性設計”,要求我們不要把心思只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更應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善于抓住學生活動中的“錯誤點”、“質疑點”、“爭論點”、“困惑點”等展開教學。這樣就有可能更貼近每個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思緒飛揚、興趣盎然,促進課程意義的生成和發展。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辦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