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教育的發展,是以語文學科教學為突破口,帶動整個基礎學科課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把語文教學改革作為整個基礎學科素質教育的“龍頭”,是由語文學科自身的基礎性、工具性和思想性和語文課時在全部學科總課時中所占的比重決定的。語文素質教育,是憑借語文教材,通過系列的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過程。
為了加快語文素質教育,必須把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兩個方面:①字、詞、句、篇的基礎知識。②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是由語文在形成和發展人的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這樣做,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語文教學自身的基本規律。就小學階段來說,識字、寫字、朗讀、背誦是實施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重點,這方面,要做到起點低、要求嚴、訓練實、方法科學。
在素質教育中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想真正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里存在著一個教育觀念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參與權利,不能牽著學生往自己設計好的自以為合理的教學思路上走,把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演變成教師自己的繁瑣講解和架空分析。要想合理有效地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就必須練好扎實的教學能力。近年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的教學思想空前活躍,教學方法也日新月異,課堂教學現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素質教育,是要求一個宗旨,就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發展”。若偏離這一宗旨,語文課就失去了語文的味道,要恢復語文的本性,就要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基地。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充分體現以讀為本,為學生創設更多、更直接與課文對話的空間,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同時還要注意在積累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訓練。如學習寫景抒情的散文《荷塘月色》,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讀著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麗的景象立即映現眼前: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色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幻夢,像縹緲的歌聲。那里有畫,有詩,有情,有深邃的意境。但在那詩情畫意里,蘊含著作者藝術上的孤詣與苦心。教學這篇課文,第一位老師用了傳統的講讀分析法,課堂上不斷地問學生:作者心里為什么不寧靜?蟬聲與蛙聲雖熱鬧,為什么與“我”無緣?為什么在美景中,“我”有淡淡的哀愁?有淡淡的喜悅?月光下的荷葉是什么狀態?荷花呢……教師不停地問,而且問題瑣碎,就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被肢解了。學生在一大堆問題的牽引下,忙于在書中尋找答案,無暇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而另一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則體現了以讀為本的原則,將解讀文本與感受自然之美巧妙結合。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教師又讓學生自由選擇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說一說、抄一抄、背一背,把摘抄和背誦引進課堂,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更有利于他們對書本語言的吸收利用,形成良好的語感,為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打下扎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必須摒棄以繁瑣講解、內容分析為主的舊的模式,要少一些串講串問,多一些積累品味;少一些空泛表演,多一些扎實訓練;少一些小組討論,多一些潛心會文;少一些課前預設,多一些動態生成。只有這樣才能把語文課真正上成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的讀書課、語文基本功的訓練課、語文素養的養成課。素質教育也會成為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并扎扎實實地付諸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之中。
參考文獻:
[1]徐麗娟.讓語文課堂妙尾生花.新課程研究,2011(11).
[2]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河南省汝州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