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在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本章開始介紹具體的元素化合物知識。本節內容在人教版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對于《鐵及其氧化物》初中時學生理論上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儲備,關于“鐵的化合物”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現在進一步學習新知識學生容易接受,“鐵的重要化合物”是對金屬化學知識的延伸和發展。《鐵的重要化合物》這節課的實驗可以為前面的實驗和氧化還原反應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一些基本方法,還能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在改善人類生活條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本教學案例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
二、情境描述
對于本節課的教學,我曾經嘗試過以下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首先,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上課時把班級同學分成7個小組,每組7~8位同學。本節課以變色的花朵這樣的懸念情境引入。對鐵的重要化合物的演示實驗都改為學生分組實驗,并增加對Fe(OH)2怎樣才能迅速被氧化成Fe(OH)3的探究。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讓小組搶答,學生課堂氣氛活躍,但當要求學生對所做實驗提出問題時,卻出現了冷場。接下來學生分組實驗并觀察。由于課前沒有強調實驗要求,有的學生開始不按要求進行實驗,課堂秩序有些混亂。在引入階段,雖進行得比較順利,但用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使得教學時間很是倉促。最后導致教學重點內容無法完成。所以第一種教學方法可以說是以失敗而告終。
在后面相同內容的教學中,我嘗試了另外一種教學方法:改變原先的探究方法,將多個探究點改為一個探究點進行教學。本節課以變色的花朵這樣的懸念情境引入,給學生產生探究其中奧秘的興趣。接著再用Fe(OH)2在空氣中迅速變色實驗引出課題,然后用化學的視角提出問題:1.為什么看到灰綠色現象?2.為什么放置一段時間后顏色變為棕褐色等?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將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放在讓學生探究二價鐵和三價鐵的相互轉化上。教師先按教材演示Fe(OH)2的制備反應實驗后,發現試管中沒有出現白色沉淀,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疑:“Fe(OH)2是白色的,為何試管中出現綠色?”學生立即回答,Fe(OH)2氣體被試管中空氣里的氧氣氧化。教師追問,如何能更好地通過簡單的處理就能看到Fe(OH)2迅速變成紅褐色?部分同學答道,應加大Fe(OH)2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教師繼續追問,那么如何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呢?請大家想一想。學生馬上回答,換個更粗的試管。教師繼續引導,我現在手上沒有更粗的試管了,但我有一張濾紙,我們該怎么辦呢?學生甲首先想到,把Fe(OH)2沉淀倒在濾紙上。那么,到底可不可行呢?我們一起觀察!
三、案例結果
兩種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對比,第二種教學方法明顯優于第一種,不僅沒有出現第一種教學中出現的教學進度偏慢慌亂的局面,而且整個教學按教材順序從上到下,有條不紊,把各個知識點進行一一傳授,同時把Fe(OH)2與Fe(OH)3的轉化講透。整節課學生也能自始至終積極地配合,踴躍回答問題,同時由于教師所提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學感到有成就感,實驗由幾位學生來演示,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而且節省了教學時間,很容易實現教學目標。
四、案例評析
通過對兩次教學中成功與失敗的分析,我認為第一次教學失敗的原因主要有:①對學生不夠了解,分組有些隨意,沒有預先分好組。②學生分組以及維持紀律耽誤一些時間。③實驗前未讓學生徹底明確實驗的具體步驟,學生實驗不能同步進行,課堂節奏不好控制,延誤了不少時間。④時間分配不合理,對所有內容都進行探究,造成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不夠。
本人比較認同第二種教學,我認為該教學方法既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現代教學理念,同時又注重對重點知識的落實。使學生既可以掌握知識又可以發展能力。實驗的安排和設計也充分考慮到環保問題,體現綠色化學理念。之所以這次教學能成功是由于:①總結第一次的失敗經驗,課前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②在此基礎上安排教學內容,實現內容由淺入深、漸入佳境,使學生積極主動不斷地去構建。③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引導,積極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④探究點設置明確,既突出重點也突破難點。
雖然第二種教學方法相對于第一種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經過思考本人覺得《鐵的重要化合物》這一節內容還可以采用問題情景教學法。
五、案例啟示
隨著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探究教學嶄露頭角。大部分教師迫于現行高考的升學壓力和繁重的教學任務,缺乏對探究教學深入研究。導致探究教學大多流于形式,停留在表演階段,教學效果得不到充分體現,探究教學難以深入到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從創新教育到
研究性學習再到探究教學,一路走來雖然風風雨雨,但埋藏在學生心里的自主學習的種子已開始萌芽,我們這些園丁應義不容辭倍加呵護,使他們茁壯成長,花開遍地,結成累累碩果。
(作者單位 東莞市第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