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說明
《音的高低》一課是小學音樂第二冊第五課“跳起舞”中的一個教學內容。本課通過“學一學”“敲一敲”“唱一唱”“跳一跳”四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嘗試探索中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初步了解音的高低變化。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喜愛,激發他們的探究、創造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大膽嘗試、探究,以“主動嘗試、動手實踐”為基本要求,通過多種方式初步了解音的高低變化,在多種形式的音樂聆聽中,進一步感受音的高低。突出以審美為核心,促進學習方式變革,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凸顯輕負高質的音樂課堂教學,深刻體現“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
二、思考問題
1.如何在音樂課堂中實現輕負高質的學習?
2.如何通過評價促進探究性學習的實施?
3.新課程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三、案例描述
課的開始,我先在鋼琴不同的高低音區演奏了兩遍學生熟悉的《兩只老虎》,學生們顯得很興奮,小手舉得高高的,“老師!兩只老虎!”“我早就會唱這首歌了!”于是我提問了:“老師彈的這兩遍音樂有什么不一樣?”“我聽到聲音越來越響了!”又有學生說:“不對,我覺得聲音是越來越輕了!”
(課堂隨想:在課前,一直擔心學生把高低音混為一談,結果剛上課這一問題就出現了,怎么辦,此刻我的心里真的有些沒底了。 與此同時,我安慰自己既來之則安之,課還是要繼續吧!)
于是,我微笑著說:“小朋友想知道這兩遍音樂中是什么變化嗎?老師會在這一節課里告訴你為什么。”這樣一句話,給整節課一開始就留下了懸念,現在想來,還得感謝學生的這一個無法說清的回答,才有了后來的精彩!
接下來,按照課的流程,師生問好,在學生坐下后,我的提問開始了:“小朋友,老師想提個問題,為什么剛才聽到這樣的音樂你就起立了呢?”(起立時我彈奏的音樂是從低到高的音階,坐下時的音樂是從高到低的音階。)
一只只小手高高舉起了,“聲音越來越響了!”天哪!我心里在暗暗叫累,還在說越來越響!
(課堂隨想:在新課開始前,學生對音的高低概念毫無,只是從表面的輕、響來給所聽到的音樂下一個定義,這是第一個矛盾沖突出現,我想我應先不急著給它下定義,相對于剛才的緊張,我有了些許鎮定。)
“好的,這是你的理解。還有不同意見嗎?”心里還是在想,不能急,慢慢引導吧。又有一位學生舉手了,“我覺得這些音樂從低到高在慢慢高上去,我就覺得可以起立了!”聽到這位學生的回答,我心里在慢慢明朗起來,暗自松了一口氣,終于有位“知音”把我引領上了正軌。
抓住這個良好的契機,我接著提問:“這位小朋友覺得聲音是越來越高了,那你能不能告訴我們,聲音越來越高是怎樣的感覺?”“聲音越來越高就好像聽起來聲音越來越細、越尖了!”真好,這個學生說出了我想說的話。
為了及時給學生下一個正確的定義,我又讓學生聽了聽剛才演奏的音階,很多學生有同感了,但是還是很明顯有一部分學生帶著疑惑。于是,我的下一步“定位”措施開始了。我出示多媒體投影,“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你們的好朋友,聽聽是誰來了?”(我點擊了小鳥的音色)“小鳥!小鳥!”歡叫聲此起彼伏,“再聽!誰來了?”(點擊播放了老牛的叫聲)“老師,是老牛的叫聲!”
(課堂隨想:在聆聽活動中給學生樹立起音的高低的概念,相信比直白的說教來得更有說服力,直接讓學生聽后說出音的高低,學生會把音的強弱和高低混淆起來。在新課的伊始,給學生下了一個定義。)
此時我已經有些沉醉其中了,從開始的慌了手腳到現在已能自如掌控,駕馭整個課堂!既然學生已能正確區分這兩種聲音,于是我來了個順水推舟,“小鳥的聲音和老牛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學生們很自信地高舉他們的小手,臉上流露的是一臉的期盼,“小鳥的聲音是很尖的,老牛的聲音是很粗的。”很明顯,學生已經會很清楚地給這兩種聲音下了定義,我想我的目的也快達到了!
很多學生的臉上流露著歡樂,我想我和他們都經歷了疑惑和思索,現在該讓他們肯定自己的理解了,我接著說,“我們聽了那么多高高低低的聲音,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找一找?老師在每個合作小組的桌子上放了很多東西,老師給你們時間,大家去找一找,一會告訴老師,你是怎樣找出音的高低的?”接下來的合作探究學習中,學生們很投入,敲敲打打個不停,時不時地在談論并記錄著,在不同水量的杯子里,學生尋找了音階的美妙旋律,在碗琴的伴奏聲中,我們愉快地唱起了《多來咪》。此刻我作為他們的引導者,在小組間忙碌地穿梭著,一下子感覺輕松了很多,因為我已不再是主角,我成了學生的伙伴,在探究活動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合作的快樂!
(課堂隨想:學生經過自己嘗試,動手實踐,發現了問題,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明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動手實踐,這個環節是關鍵。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感知,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層次,分層活動,符合學生的年齡實際和差異程度,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四、課后反思
本課旨在突破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變程式為個性化,試圖體現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設計的創新、教學手段的創新,構建一種“以人為本,合作探究”的學習新模式,體現輕負高質的教學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處理好課本與教材的關系,課本(原始劇本)是基本的教學內容,是一個結構性的東西,是教學材料的部分,本課利用了教材中的一個知識點,在教學中進行擴充,進行內容重組,為學生在感知音的高低上拓寬了視野,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盡可能地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探究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2.在本課的學習中,教師布置自主學習的內容和要求,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識,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自學者”“問題解決者”的角色,教師則承擔著“輔導者”的角色。學生有創造的想法或做法,教師要給予肯定,對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給予糾正,講清錯誤的原因,使學生真正領悟知識與技能。
五、問題討論
“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這是教育的最佳狀態。當下,營造和諧社會,構建和諧校園,輕負高質是一雙翅膀,給學生插上了實現理想的翅膀。探究性學習是以人為本的學習,是一種創新性學習方式。輕負高質的音樂課堂倡導探究性學習,體現素質教育精神,是學生學習方式根本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
1.自主≠自由。輕負高質的課堂教學,我們應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景中,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啟發誘導他們,給他們搭建發現、探究的平臺。但是自主不等同于自由,學生在課堂上不等于能夠天馬行空,如果課堂上學生嘻嘻哈哈、蹦蹦跳跳,氣氛十分活躍,可是這樣學生得到的僅僅是“放松”,沒有什么收獲,自主學習成了自由活動。我們的新課程教學,學生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而不僅僅是學習方式的形式的變化。
2.探究≠隨意。合作學習是探究性學習的基本形式和主要的活動方式,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學生各自的優勢特長,師生之間要倡導新型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互教互學。但在探究學習中也不難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出乎教師的預料——他們能夠發現、找出很多的信息和問題,以至于讓老師始料不及。在輕負高質的課堂中,首先是教師的變化,要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讓課堂教學充滿探究的樂趣,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在教育中,慢是一種境界。正如教育家張文質老師所認為的:“好的教育一定是慢的,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針對各不相同的、具體的個人,有足夠的細致、耐心與充分的教育意識。”輕負高質,來源于教師對于教育的熱愛與追求,來源于課前精心充分的準備,我們的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教育的慢孕育了輕負高質的課堂,在教學的道路上,我們在實踐中收獲,在校正中前行,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為學生的成長喝彩!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海鹽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