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描述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在吸納現行高中生物學教育的基礎上,更尊重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更貼近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新進展;更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所以高中生物教學更應注重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
二、情景簡述
在高中生物內容中存在這樣兩個實驗:生物技術與實踐模塊“植物組織培養”和分子與細胞模塊“觀察植物細胞的植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將兩個實驗對比來看,會有這樣的疑惑。
“植物組織培養”中提到培養基中要加入蔗糖作為碳源,為外植體生長提供營養物質,由此推測,蔗糖分子能進入植物細胞為其代謝活動提供營養和能量。
而“觀察植物細胞的植壁分離與復原”實驗中,用0.3g/ml蔗糖溶液使洋蔥鱗葉外表皮細胞發生植壁分離現象,之后用清水使其植壁分離后復原。由此很多人提出:蔗糖分子不能進入植物細胞。
那么植物是否能吸收蔗糖呢?吸收方式又是什么呢?
三、情景分析
早在20世紀40年代,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標記的蔗糖溶液直接噴灑到葉表面,剝去一小片葉表皮或角質層,蔗糖溶液就能進入細胞,這與外植體從培養基中吸收蔗糖極其相似。另外也有學者證明了:在0.3g/ml蔗糖溶液中,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后可自動復原。這些實驗都充分表明了植物細胞可以吸收蔗糖。
那么,蔗糖是如何被細胞吸收的呢?
第一種說法:蔗糖通過次級主動運輸形式直接被植物細胞吸收。次級主動運輸是細胞利用初級主動運輸的ATP酶或質子泵建立的質子梯度進行的物質運輸,并非直接利用ATP水解釋放的能量。經科學家研究,其吸收過程大致如下:質子泵將質子泵出細胞,胞外形成較高的質子濃度,建立起細胞內外的濃度梯度。這樣,胞外的質子順著濃度梯度趨向于向胞內擴散,細胞膜上的特殊載體除運輸質子外,連同蔗糖一起轉運至細胞內。
第二種說法:在植物細胞的細胞壁、細胞質和液泡都存在著蔗糖酶,蔗糖首先被水解為葡萄糖和果糖,這些單糖分子再以主動運輸方式進入細胞。
植物組織培養的培養基中,需要添加糖類作為碳源物質,因此糖類是影響植物組織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高中生物教材中明確指出,植物組織培養的培養基中添加的糖類是蔗糖。那么為什么不添加葡萄糖呢?之所以以蔗糖作為碳源,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1.同樣作為碳源為植物細胞提供能量來源,蔗糖較葡萄糖能更好地調節培養基內的滲透壓。配制相同質量分數的培養基,蔗糖形成的滲透壓要明顯低于葡萄糖,因此若采用葡萄糖作為碳源,易使植物細胞脫水而生長不良。同時,植物細胞吸收蔗糖的速率要明顯慢于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所以蔗糖形成的滲透壓可相對長期地保持穩定。
2.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要時刻注意防止培養基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生長所需的碳源最常用的是葡萄糖,一般很少利用蔗糖。因此,采用蔗糖作為培養基的碳源,可一定程度上減少微生物的污染。
3.誘導作用。在培養基成分中,增加生長素的濃度,導致木質部形成,增加蔗糖濃度則導致韌皮部形成。當生長素水平恒定時,2%蔗糖分化出的全部是木質部,4%蔗糖分化出的幾乎全部是韌皮部,3%蔗糖則可以分化出兩者。所以,生長素和蔗糖濃度決定愈傷組織中維管束的類型與數量。因此,在植物組培中要選用蔗糖而不選用葡萄糖。
4.蔗糖比葡萄糖的價格要便宜。
四、教學反思
在了解以上內容后,我們在講解時就可以注意一些用詞,講解必修一質壁分離實驗時,我們可以說“植物不容易吸收蔗糖”而不要說“植物不吸收蔗糖”,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植物組織培養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作者單位 山東省茌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