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是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形式,它使幼兒教育過程真正建立在幼兒全體性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從而實現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根本性變革,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
那么區域活動作為一種自主游戲,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真正滿足幼兒的需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為了能為幼兒創設一個適宜的游戲環境,我們在為幼兒創設環境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的需要及季節的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一起參與各種區域的設置,同時我們還為幼兒提供了具有多用性和開放性的材料,并以同伴的身份對幼兒加以適當的引導,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活動,區域活動已成為幼兒不可缺少的創造樂園。以下是我班開展區域活動的一些實踐。
一、區域內容的設置
區域活動內容直接關系到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以及參與活動的最終效果,為了使區域活動的內容能夠深受幼兒的喜愛,在區域活動內容設置的過程中應引導幼兒一起討論并確定區域活動的內容,充分體現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設置區域
大班的幼兒知識相對來說要比小中班豐富許多,他們對于接觸到的新事物有濃厚的求知欲望,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我與幼兒一起討論并最終確定所要創設的區域內容。另外,我們班幼兒動手操作能力較強,因此幼兒對于手工類操作活動的興趣也較為濃厚,根據他們喜歡手工操作活動的這一特點,我們為幼兒設置了許多手工類的操作活動。如:“服裝設計”“裝飾瓶子”“插花”“編織”“泥雕”“剪紙”“繞相框”“布藝籃”等等,在智力宮設置了幾何圖形的卡片、飛行棋、跳棋、撲克牌等。在科學探索區投放了電珠、電池、電線、電動玩具、磁鐵、紐扣、各種小石頭、木塊等。
2.根據季節變化的特點增設區域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幼兒對于種子的發芽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使幼兒了解并清楚地知道種子發芽、生長的全過程,我們組織幼兒一起參與種子發芽的區域活動,由于開展本次活動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在活動中幼兒提議要有記錄,將種子發芽的全過程用圖畫出來。以后可以清楚地介紹給中小班的弟弟妹妹聽。一天早上,我剛走進教室,韜韜就笑著跑到我面前對我說:“老師種子長出葉子來了,你看,這是綠豆,葉子又長又細。這是紅豆,長出來的葉子像雞心。”邊說還邊用手指著葉子,這時旁邊的小朋友說:“你小心,別弄斷了。”小朋友簡單的一句話,可以看出他們是多么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這時其他的幼兒也都圍過來看,還議論紛紛,從幼兒的言語可以看出幼兒對于種子發芽這個活動特別喜歡,每天都在仔細地觀察,希望種子快快長出葉子,在這一階段活動中,幼兒不但掌握了許多有關種子發芽的知識,還親身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
3.根據幼兒的興趣共同討論生成活動區域
如在進行主題活動“我們的大家庭”時孩子們通過了解爸爸媽媽的工作、參觀學校周圍的飲食店、觀看人們的勞動,對于飲食店非常感興趣,于是就有幼兒提議最好能有一個飲食店的游戲活動。通過幼兒討論決定生成一個“美食店”,幼兒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美食店很快“營業”了,孩子們在這個美食店中充分過了一把癮,但隨即而來的問題出現了,就需要去解決。
“美食店”出現的問題是人數較多,孩子們品嘗美食和制作美食非常盲目無規則,于是我通過引導幼兒討論在真實的生活中去飯店的經驗共同制定了新的規則,制定出食譜,幼兒自己協商好美食店的管理員、服務員及顧客,并通過發放一定的“紙幣”的方式限制了盲目吃東西人的數量,這樣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豐富了幼兒的交往經驗。
針對某些區域活動中人數過多的現象,我們還引導幼兒通過分析和討論來重新設置區域數量,增添游戲材料。如有段時間很多幼兒對于美工區非常感興趣,人比較多,于是我們共同討論投放了更多更豐富的材料,并延長了開放時間。另外,我們也通過掛牌進區的方式來限制區域的人數。當然,各個區域的幼兒也可以協商交換區卡,從中就更好地體現了規則意識和交往意識。
又如在時裝表演時幼兒開始不滿足于現成的絲巾之類的裝扮材料,有創作的欲望,于是我們就共同準備表演材料及道具,如用彩紙、木珠等制作頭飾,用報紙、蠟光紙等制作衣服、裙子,還有請美工區的幼兒畫畫、剪剪進行更精致的裝飾。在這種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更加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發揮了更大的想象空間,而且幼兒的合作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二、為幼兒的區域活動創設寬松的環境
環境的創設會影響到幼兒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所以,良好的環境能夠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安全、溫馨的環境,與幼兒形成一種平等的、相互支持的關系,以便幼兒更主動地參與活動。為幼兒創設區域活動時色彩也很重要,如:“圖書館”以藍色背景為主,給人安靜的感覺,“娃娃家”色彩以粉色為主,讓幼兒感到自己的家很溫馨;而醫院則以白色為主。另外,為幼兒創設的環境還應注意動靜交錯,因此,像“棋類”“閱讀區”的活動我們則安排在較為安靜的區角內。區域的設計還應考慮到整體效果,如:將“插花”的活動創設在手工坊內,幼兒可以將作品展示在展臺上,供幼兒欣賞。同時手工坊與超市比較近,也可以放到超市作為商品來賣,增加幼兒之間的交往能力。為幼兒創設的區域活動要有足夠的空間,在創設探索“電動玩具”的活動時,除了請幼兒帶自己家里的電動玩具以外,我們為幼兒在活動室的一角鋪上了地毯,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寬松的環境,還讓幼兒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擺弄、玩耍、操縱、討論,教師則以同伴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去傾聽、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探索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區域活動中開放性材料的投放
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游戲的材料來實現的,所提供的活動材料直接影響著幼兒活動的質量,因此,教師在為幼兒提供材料的過程中應該要考慮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教育性和開放性。
1.提供具有自主選擇空間的材料
在活動中,教師應提供不同的材料讓幼兒選擇、創造。因此,在美工區,我引導幼兒收集形狀各異的玻璃瓶,請幼兒用毛線、布、繩子、彩色紙等來進行裝飾,孩子創造出的作品琳瑯滿目。又如:在科學探索區的“電珠亮了”的實驗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電池、電珠、電線等,讓幼兒自己探索“電珠亮了”的實驗方法,提高幼兒自己探索的能力。
2.提供沒有固定玩法的材料
結合“動物”的主題,激發幼兒保護小動物的欲望。我們嘗試開設了“給小動物安個家”的區域活動,在這一區域內,我們擺放了幼兒收集的紙盒、積木、樹葉、舊報紙、易拉罐、卷筒紙芯等材料,這些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組合,這個區域很快成為孩子們創造的樂園。
3.提供新的材料
當材料經過幼兒一段時間的反復操作后,發現一些損壞的材料應該及時地進行更換,另外,孩子們經常操作這一材料時間長了就已經掌握了材料的用法,這時就要為幼兒投放新的材料,適當加強材料的難度,以調動幼兒操作的積極性。如:在引導幼兒探索“摩擦起電”的實驗,我為幼兒提供了塑料筆、紙屑、布等材料,過一階段,就將紙屑換成紙卷的小棍,用一節電池作為底座,將小棍架在電池上,然后用摩擦過的塑料棒來吸小棍在電池上轉動,這樣又能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四、區域活動中教師的引導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該認真觀察每個幼兒活動的興趣、操作材料的情況、游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及與同伴的交往能力,對于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選擇恰當的機會參與幼兒的活動,與幼兒共同探討、發現、解決問題,教師努力地做幼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并且教師全面關注幼兒的需要,力求促進幼兒態度、情感等方面的發展。
五、區域活動后的評價
孩子在區域活動里有他們自己的玩法。在活動結束后,應讓幼兒介紹自己所參與的區域活動的過程,通過幼兒介紹自己的玩法或作品,既給幼兒提供了回憶活動的機會,又給其他的幼兒提供了分享和學習別人經驗的機會。因此,每次區域活動后都應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參與活動后的感想,在幼兒之間互動的作用下,活動一定會開展得越來越生動。
(作者單位 江蘇省昆山市繡衣幼教集團錦華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