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鄭桂華老師的《安塞腰鼓》教學實錄為材料,試從審美角度分析其教學過程。文章包括:從閱讀教學角度賞析鄭老師此課的閱讀教學之美、從學習環境角度分析此課語文學習環境之美以及從教師的審美修養角度分析此課中語文教師的審美修養三個部分。
一、課堂的閱讀教學之美
如果我們把語文課堂分類為閱讀教學課堂、寫作教學課堂、口語交際教學課堂和綜合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課堂,并把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看作一個個動態的生成性活動,那么我們就能以審美的眼光看待閱讀教學課堂,審視一個閱讀教學課堂有沒有美感,是不是在進行具有美感的教學。
首先,在《安塞腰鼓》的課堂上,鄭老師多次指導學生讀課文,通過讀,讓學生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同時感受作品的形象美。鄭老師的課堂上,沒有一般課堂常見的播放朗讀課件,沒有老師的整篇示范朗讀,也沒有學生“有感情的”集體朗讀。但是課上學生們卻始終在讀:先是看完視頻并讓學生簡單回答觀看感受之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見學生端坐起來拿好了書準備齊讀,鄭老師卻說“自己讀自己的”;再讓學生讀“傳遞這種感覺更強烈一些的”,并“獨立地圈一圈”;又讓四人小組朗讀交流具有“詞語、句式特征”的語句;繼而在學生站起來與大家交流時先試讀,教師再示范朗讀;最后,在教學流程的終端,還讓學生“放開來,熱烈奔放地”再讀課文。
綜觀鄭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我們可以發現,整堂課的最大落點在于“感覺”,包括朗讀環節——語文課堂上最重要的環節——落點也在感覺上。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朗讀,既能感受到作品中描寫對象的美(本文主要反映安塞腰鼓的雄健粗獷的美),又能感受作品本身語言的美,包括語音美、字形美、詞句美、修辭美、語言風格美和文章格式美(或詩歌的建筑美)。結合本文的語言特點來看,《安塞腰鼓》一文被評論家評論為“意蘊優美的散文詩”,作者對語言有一番精雕細琢,做了一系列陌生化處理,使文章變得“書面氣”十足,根本不容許學生像唱書歌一樣拖拉又乏味地集體朗讀。因此鄭老師明智地避免讓學生集體朗讀,而是多次自由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教師所做的閱讀指導之美不僅體現在閱讀形式的選擇上,還體現在閱讀時機的把握上。鄭老師讓學生讀課文,是安排在學生觀看視頻并簡單回答了觀看感受之后,從學生剛剛開始有所感觸,到感覺逐漸增強,從語言內容提升到語言形式,并在深入體味全文之后整合所有感受“熱烈奔放地”朗讀。如若不是這樣遵循學生感受的逐漸深化,遵循從語言內容到語言形式的學習規律,尊重每個學生的個人閱讀體驗,鄭老師的課又怎能如此成功,如此讓學生下課了還意猶未盡戀戀不舍呢?
鄭老師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如何通過朗讀將課本里的文章內化為自己的文章。這讓我想到,語文課的要旨可以凝結為一句話,即“帶領學生讀書”。
其次,語文老師必須善于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理解作品的形象美,盡管作品的形象美在朗讀環節上有所觸及。《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感很強烈的文章,這首先反映在文章描寫的是元氣淋漓的黃土高原上那氣壯山河的安塞腰鼓場面。鄭老師在課堂一開始簡單詢問預習情況后,展示了約兩分鐘的安塞腰鼓影像資料,用震撼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之后,教師以“感覺”為切入口,不論是詢問學生逐漸深化的“感覺”,還是分析文章用詞造句的匠心獨運,都不曾離開安塞腰鼓這一主體。它的野氣、熱烈、奔放、整齊、雄偉、壯觀,以及劍拔弩張、驚天動地的氣勢貫穿了整節課堂。學生在這種課文與課堂渾然一體的情境中學習,情緒飽滿,可以真正感受到語文課的魅力。
最后,看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體悟品評作品的意蘊美。鄭老師整堂課的落點都在于“感覺”,在于學生的感覺。所以在進入文本之后,她的第一個問題就落在學生的感覺上,詢問學生觀看安塞腰鼓視頻后的感覺是什么,并讓學生帶著這種淺層的感覺自由朗讀文章,緊跟其后的問題仍是詢問學生的感覺。鄭老師在課上向學生提示:“語文課上我們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把我們的感覺用語言描述出來”。在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覺細致深入時,鄭老師的問題如此設置:“能不能把我們的思考推進一步,想一想為什么是這些句子,它們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這就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覺“理性化”,從關注語言內容上升為關注語言形式。感性與理性結合,感情體驗與理性學習相融,鄭老師的課堂將其演繹得不著混跡,渾然天成。
二、課堂的學習環境之美
語文學習環境可以分為課堂學習環境與課外學習環境。從課堂學習環境來看,又可分類為課堂人文環境與課堂語言環境,此處主要從課堂語言環境觀察鄭老師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師語言美和學生語言美。
關于教師的語言美,這是作為一位語文教師的最基本要求。這項素質是相對于其他科目教師來說,語文教師更應具備的一項。此堂課上鄭老師語言親切自然,令學生輕松愉悅,不以師道尊嚴的陣勢給學生造成壓迫感,使學生輕松上課,敢于表達,樂于交流。鄭老師既可以對學生的回答做肯定性評價,又不至于遷就學生答案,令學生有成就感,又有參與熱情。在這種學習氛圍的帶動下,學生們也是妙語連珠。這樣一堂鮮活生動、靈氣十足的語文課,豈不美哉!
三、教師自身的審美修養
語文教師的審美修養表現為內在美與外現美,后者又可分為形象美的設計和教學美的展現。從教學美的展現來看,鄭老師該課教學設計完整,教學流程自然順暢,預設的流程與生成的內容既能保持一致又能根據學生的差異靈活調整;語言表達準確規范,形象生動;對學生的表揚與批評恰當得體,自然真誠,例如一位男生讓女生先發言時,鄭老師給出一句“很有風度”的贊許,又如評價學生“思考得很有特點”,既不絕對否認學生的回答,又利于引導學生另作思考,等等。這樣的課堂是多么融洽、快樂,其美的享受更是不言而喻了。
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科學是美的,藝術更是美的,因而教學同樣應該是充滿美的人類活動。以審美觀念上課,以審美眼光評課,可以幫助師生更好地進行審美教學,增加師生雙方的審美素養。當然,我認為每堂課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成體,不可能全部按照提煉出的理論加以按部就班地分析,而應該靈活看待每一個鮮活的語文課堂,僵化則不再是美。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