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是一個增長知識、增長意志力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間,中學生的世界觀也正在逐步地完善和形成。而語文教學的特點能夠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一切學科打好基礎,因此,中學語文教學的合理化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一、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寫好作文
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在課文里,到處都有生活的影子。二者如影隨形。在社會中,人是離不開交際的,而交際離不開思想,思想表達又離不開文字,讓學生寫好作文,前提就是聯系生活。
語文課有《尋覓春天的足跡》,其后有綜合性的學習內容,我因為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所以我布置的作業是先閱讀,之后寫閱讀筆記,在展示閱讀筆記的時候,通過看到其他同學的筆記,學生們獲得了大量寫作信息。之后,我再次留了作業,讓同學們寫作文,題目是“春天在我心中”,作業交上來,都寫得十分出色。
再如學生的家長有的是醫生,就讓這位學生寫一篇有關白衣天使的文章;有的學生家長是做生意的,就讓這個學生寫一篇怎樣提高銷售、增加客流量的文章;有的學生家長是記者,就讓這個學生寫一篇采訪。這樣學生興味盎然,家長也非常欣慰,感到自己的孩子有了進步。
二、識字不能忽視
識字是閱讀與寫作的靈魂,識字是人類脫離野蠻,追求文明的第一步,識字的目的,就是要拋棄啰嗦和混亂,走向簡潔與智慧,成為語言的大師、文字的巧匠。而中學低年級學生智力發展的速度堪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在這個時段,方法得當,引領適度,會對學生識字非常有幫助,會使其受益終生。
三、鼓舞學生向上的意志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對于語文的教學來說,更是如此。中學生年紀尚小,閱歷還淺,對外界事物和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學習之初,也曾經是充滿了好奇,可是久之,覺得學習成了一種負擔,教師要主動喚醒學生學習的動力,鼓舞他們的斗志,讓他們樹立學習的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是盯著升學率,課下作業“連篇累牘”,題海茫茫;教育,先要求德育;做事,先要求做人。語文教育,先識字,先學會作文,學會表達思想。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精進不懈,永無怠倦。要知道,會做人處世了,就會有責任感,也就會自主地學習了,成績的提高會指日可待。“學成技藝手中在,不負國家養育情”就不是一個口號了。要讓每一個學生個體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升華。
(作者單位 河北省鹿泉市龍鳳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