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它倡導在課堂教學中多實施課堂探究式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課堂探究活動進行得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而課堂探究學習的本質就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可見課堂提問在教學中的重大作用。
一、地理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資料表明,中小學一般教師平均每堂課的有效提問僅56%,特別是剛從事教學工作的青年教師課堂提問的“問病”列舉如下:
1.閃電式提問
不給學生留思考時間,陳述問題以后馬上就提問;或者不給學生反思回顧時間,事先也不打招呼,踏上講臺就提問。因為缺少思考時間,可能有更多的同學還沒有思考甚至連問題也還沒有弄清楚。
2.追擊式提問
對于某個學生連續(xù)發(fā)問,直到問得張口結舌。被問的同學緊張、尷尬,其他學生成了看客。
3.突襲式提問
這種問法的特點是先提名叫站,然后才提出問題。一般學生是難以回答出來的。不但被問的學生回答不上來,而且其他同學因為沒有接受做答的任務也就不會引起積極思維活動。
二、地理課堂有效提問應重在激活學生思維
課堂提問其目的是使學生產生疑問,積極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同時教師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1.先提問,后指名
教師用準確、清晰、簡明的語言提出問題后,要觀察學生對提問是否明確,然后再指名。
2.先思考,后回答
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在大多數(shù)學生“躍躍欲試”時,再指名學生回答,要鼓勵有創(chuàng)見的回答,如果學生對所提問題一時回答不出來,教師要適當進行引導。
3.先討論,后結論
對于教師的提問,尤其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不要立刻表態(tài)“對”或是“不對”,可以讓別的同學補充、糾正,表示贊同、表示反對,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解答方案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便可“順水推舟”,根據(jù)學生成熟的討論對所提問題作出結論。
三、地理課堂提問中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提問一定要精心設計好,設計問題的原則應該是:要有針對性、綜合性、啟發(fā)性、有效性,能夠啟發(fā)學生思維的大門。否則,就會達不到提問的目的,不能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在課堂教學提問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教師的提問要面向全體,目的明確
當前課堂教學,有些教師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序進行,提問時教師只是反復指定少數(shù)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回答,致使大部分的學生“陪讀”。我們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那么所設計的問題也要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以大多數(shù)學生實際水平和認識能力為依據(jù),這樣才能集中所有學生的注意力,使大家都開動腦筋,積極參與思維活動,做好應答的準備。
2.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fā)性,能激活思維
設計提問內容要多編擬能抓住教學內容的內在矛盾及其變化發(fā)展的思考題,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并能在提問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盡量少問非此即彼的問題。
3.教師的提問要態(tài)度誠懇,語氣和善
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要多作鼓勵,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夠流暢時,教師要耐心聽答,不宜插話追問,使學生心情緊張。學生如果回答不上來,甚至牛頭不對馬嘴時,也不能表現(xiàn)出不滿的神態(tài),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總之,課堂提問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置問題、進行回答的一種形式。它既是一種手段,又是一門藝術,每位教師只有不斷探索,靈活運用各種方式進行提問,通過巧妙設問緊緊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心中制造疑竇,騰起疑云,從而引起積極的思考,順利完成地理課堂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澄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