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我國教育發展綱要對當代中學生明確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成了當今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筆者結合生物教學的實際,談談在生物新課標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體會和認識。
一、教師教育觀念要轉變
結合新課標,生物學教師肯定會注意到在新課程中明顯多了學生的參與,少了老師的說教。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到,教育不應該僅僅是訓練和灌輸的工具,它應該是發展認知的手段。素質教育的實施,將徹底改變以往的封閉式教學,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的尊重,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以促進其充分發展的能力之上。
二、在備課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創新教育的思想
為了在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備課中就要在教學設計中始終滲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并且要制定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層次教學目標(包括創新教育目標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創新)。教師要在挖掘新課程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切入點,這些切入點可以是教學難點和重點、演示實驗,也可以是生物學家的創新經歷和體驗,或者是學生自己的創新成果展示,以激發學生的求知和創新欲望。
三、營造創新教育的課堂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師生交往的心理狀態達到最佳水平,以保證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敏捷,使各種智力和非智力的創新因子都處于最佳活動狀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結論超出教師所設計和期望的軌道時,教師不應強行把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結論束縛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某個學生提出了與教師截然不同的見解,教師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否定學生,而應引導學生審視其觀點,并得出正確的結論。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歡迎學生與自己爭論,要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步樹立創新的意識,使其創新思維處于活躍狀態。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重有效教學,在有效教學中不斷滲透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通過教師設計有效的“提問”,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感。
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照顧大多數。而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由易到難,帶有開放性、發散性。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關鍵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等待和傾聽;學生回答后,教師要及時的補充和引導,并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對今后的創新思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四、重視生物課堂中的實驗教學
在生物課堂的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生物問題的實驗方法,為培養他們的生物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常用的“控制條件”實驗方法、“顯微觀察”實驗方法、“自然考察法”實驗方法等。教師通過選擇典型的實驗方案的設計、討論和辨析來培養學生的生物創新能力。
在一些活動與探究中,大膽讓學生動手操作、嘗試(當然,首先要保證安全),是培養他們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好時機,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
總之,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這種能力是在平時學習中、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而逐步形成和提高的。
(作者單位 河南省盧氏縣城關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