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初中語文教學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課堂模式——活動課。在一些學校,初中語文教學改變其單一的授課模式,逐漸轉變為鼓勵學生參與課堂的活動課。這樣的形式因為活潑而生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的積極性和主動學習知識的興趣而廣受教師和學生們的歡迎。
這種活動課的出現,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也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創新。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談談在教學實踐中關于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的幾點思考。
一、語文活動課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直以來,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因為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和教學方法的老舊沉悶,使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下降,嚴重缺乏自主的實踐。這不僅促成了語文教學“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還導致了學生語文能力無法提高,連語文教學的質量也適應不了時代發展的需要。
因此,語文教學要打破舊觀念、開創新局面,就必須注重語文教學環境的寬松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以及教學手段的多樣性。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質疑、解惑。
語文活動課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我們意識到必須把初中語文活動課列入正式課程。于是,我們在調查研究和初步嘗試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系列、內容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構想,提出了兩周開設1節活動課的方案,設計了每個學期8個課例的具體要求和內容。這樣的安排,既滿足了學生求知的需求,又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語文活動課的特點和優勢
語文活動課作為正式課程的一部分,與傳統課堂教學比起來,表現出了鮮明的特色和不可取代的優勢。
在教學內容方面,活動課注重語言的社會效用。傳統課堂教學的中心往往是必修課教材,涉及的知識面不寬且內容陳舊,與現實生活脫節。而語文活動課則較為開放,教學內容也涉及廣泛,特別是它能聯系現實生活,富有時代氣息。因此,它能夠填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可以給學生一個具體、生動的感覺,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班級小法庭”“語言的藝術——朗誦”“錯別字糾察小分隊”“編兒歌比賽”等專題活動,不僅給學生創造機會去感受語言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還加強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在輕松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獲得實用的東西。
在教學方法方面,活動課注重學生的自主實踐性。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占了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或被動參與。而語文活動課將主導地位還給了學生,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并參與其中。活動的過程,通常由學生自己來策劃并施行。通過活動,學生能從各環節的實施中得到直觀的生活經驗和感性知識,從而得到綜合能力的提高。例如“編故事”“即興演講”“辯論賽”等活動課,都以學生的展示為主,幾次訓練下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明顯的提高。
三、語文活動課符合學生的智力發展規律
心理學研究顯示,學齡孩子的思維發展是由具體到抽象的,處在學齡中期的初中學生,雖然抽象思維漸漸發展,但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仍然占了很大的比重。
所以,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就不能抽象地傳授知識,而必須強化直觀性、活動性,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領悟、去發現。初中語文活動課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的情境,使教學成為學生對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一種“模擬”,學生通過實踐,去驗證學到的知識,再由獲取的經驗上升到理論,這樣學到的知識不僅牢靠,更有很大的實用性。
語文活動課可以說是可行性強、操作過程具體的實踐應用課,它將有力地促進學生把學過的語文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轉化為能力。
四、要開展好語文活動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語文活動課要全面發揮作用,取得預期的效果,還必須注重活動過程中的周密安排和合理調控。通過調查研究和初步嘗試,發現必須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1.既要注重讓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又要教師發揮引導作用
活動課確實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教師不能一手包辦。但這并不是說教師可以撒手不管,讓學生自由活動。課前要精心地設計活動環節,活動中的積極組織、正確引導、靈活點撥,活動后的總結、點評,這些都需要教師付出勞動。
2.必須保證每位同學都能自主參與
語文活動課的目的是提高每位同學的語文素質,因此要保證每位同學的主體地位,使每位同學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組織活動時,應適當分工和輪換,從而既發揮各類學生的特長,又能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3.必須讓活動課既活潑有趣,又能發揮實效的
語文活動課無疑應該做到內容和形式具體形象、生動有趣,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但決不能因此忽略切實有效的指導形式,進行扎實的語文學習。
以上是我對于初中語文課開展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要讓活動課真正在教學實踐中發揮出預想的作用,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 重慶市綦江區丁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