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校語文課程目標之一便是引導學生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結(jié)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綜合性、實踐性、科學性等,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使學生親自參加實踐活動而獲得深刻的感悟和體驗,筆者組織了一次春游活動,對語文綜合性學習做了一點大膽嘗試。
一、明確目標,合理分工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了解決學生“視而不見”“缺少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們決定在春暖花開之際,利用周末時間,組織部分學生徒步春游越山寺。之所以選擇越山寺,一是距離合適,從我們學校徒步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到達越山寺,正好能活動一個上午;二是山不太高路不太險,沒有什么安全隱患;三是我去過多次,可以當向?qū)В凰氖窃缴剿職v史悠久,環(huán)境優(yōu)美,是學生學習采風的絕好去處。
要做好“春游”活動,讓學生用“腳”去感受生活,必須讓學生有濃厚的興趣,那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按照自愿原則,把全班按6~8人分為若干組,每組確定組長二名,其一負責后勤的補給工作,其一負責材料的搜集,每個組的材料搜集均包括風俗、詩詞、歌曲、諺語等,又各有側(cè)重。這樣安排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動手查資料的主動性,為春游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二、柳暗花明,一路風景
周六上午八點鐘,我們準時集合,宣布了春游紀律后,我拿出早就用毛筆寫好的詩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番講解,讓學生體會江南春天的美景,學生春游的激情被調(diào)動起來,檢查裝備(水和零食)后,我們便大步上路了。
當我問及春游的原因時,負責該資料的小組給學生講解了春游的由來及歷史——春游,又叫踏青、探春或?qū)ご海怯诨ú莘登嗟拇杭荆Y(jié)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并進行各種游戲以及蹴鞠、蕩秋千、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jù)《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jié)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談到詩詞時,各小組均有準備,各不相讓:
《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邊走邊聽,學生很是興奮,寫作素材的閘門也被漸漸打開——“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遠山的蒼翠,浦陽江的奔流,我們看到了;“漠漠水田飛白鷺”,起舞的白鷺,悠閑休憩的耕牛,我們看到了;“忙趁東風放紙鳶”半空里停滯的紙鳶,還有油菜花的亮麗,辛勤耕種的農(nóng)民……一路走來就是一路素材啊!
拾級而上,負責該資料的小組講解了越山寺的歷史:越山寺,又名“云居禪寺”。它所在山脈叫越山,是越王勾踐曾在此山上屯兵養(yǎng)馬,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且與吳王夫差多次激戰(zhàn)而名揚天下。所以此山亦稱勾乘山,山上有王墳崗、射箭巖、南寨營盤、倒退馬蹄印等眾多遺跡。越山寺是為紀念勾踐、范蠡、文仲而建,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寺內(nèi)有據(jù)傳越國雪恥復國后范蠡辭別越王帶西施半農(nóng)半商后重返故里、戰(zhàn)地重游時在寺內(nèi)親手挖穴取石建造的“鴟夷雙井”等實物。四周群山環(huán)抱,重嶂疊翠,古松參天,左右是青綠的山,后面有蒼翠的竹,越山寺像是菩薩安詳?shù)乇P坐在太師椅上。有詩稱頌:“古山古樹古寺宏,春日鶯啼微微風。千步登山山未盡,林中隱藏越王宮。”
興致正濃時,我們到了一個供人休息的涼亭,雖離山腳只有近百米高,但視野已經(jīng)開闊,四周群山連綿,重巒疊嶂;山上古木森森,四周云霧繚繞。山中密密的樹叢,偶爾的幾朵白花點綴,讓幾個同學忍不住長嘯幾聲,而風夾著花香嬉戲著在山間奔走,偶爾調(diào)皮地撲進你的懷里,把春色和歡笑也裝入你的心里。有同學高聲吟誦:春色滿山遮不住,一片歡歌入心懷。
帶著笑聲,我們來到了寺前的放生池,池塘里的水靜得像一面鏡子,綠的能照出人的影子來,有一個同學像模像樣地研究起池邊的牌子,據(jù)云居寺《越山寺放生會碑》記載:越王勾踐居此山老古寺得脫,故名越山寺,興旺時僧人達二百余眾。很多寺院前都有放生池,放生池一般是人工開鑿的,它的意義重大,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放生魚、鱉的池子,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激發(fā)眾生慈悲心的手段。這時,一只烏龜浮出水面,惹的幾個女同學大叫起來,情緒一度高漲。
在我的約束下,同學們噤聲入寺,依次參觀了五座大殿中的三個,其中的鑒真佛像引起了不少同學的興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對他最高的評價了,我便試著讓一同學講講鑒真的故事,看著鑒真法師黝黑的面孔,聽著那動人的故事,不少同學頗受感動。帶領(lǐng)學生看了越山寺的碑刻簡介,從睡房、食堂等附屬建筑走過時,寺里的人已經(jīng)在準備午飯了,我們便出了山門,準備下山。
又到?jīng)鐾r,看著另外一條小路,我問社長,就這樣原路返回呢,還是獨辟蹊徑,走這條小路去尋找更多的美景呢?學生興致正高,一致同意走小路!
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我也不知道它通向哪里,但我不喜歡走原路,就鼓動學生走下去,開始還好,盡管崎嶇不平,比較難走,但所見景色清麗秀美,還看到幾棵碩大的紫藤,走著走著,路漸漸地迷失了,把我們帶到了一段近似峭壁的陡坡上。我目測了一下,山坡有四十五度左右,有五六十米的樣子,有一定的危險!回去吧,我和學生都不甘心,往前走吧,萬一出點危險就麻煩了。猶豫片刻,我們決定在務(wù)必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小心下行!
我和社長二人在前面探路,剩下的男同學在后面照顧女同學。還好是這山是砂巖,有凹凸的石頭和石窩,我們很快就找到了一條到谷底的路,學生一個個拉著手小心地下行。我又返回來,在最危險的一個地方幫學生一個個通過。緊張中,一段峭壁就被我們征服了,只是社長不小心弄濕了鞋子,惹的一片歡笑。“無限風光在險峰”,看到學生陽光的笑臉,我知道,這段山坡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啊!
可好景不長,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身處絕境:眼前是一片望不到邊的苦竹,根本無法通過。回去嗎?往上看看,爬上這段山坡絕非易事,主要是非常掃興啊!
怎么辦,學生把目光投到我的身上,我知道,我一定不能慌,就故作鎮(zhèn)定地說:“‘黃蘆苦竹繞宅生’,白居易的詩吧,說的就是這種竹子,大家不用慌,天無絕人之路,你們看,這里好像有人來過,我們找找看,說不定會有路呢。”
很快,社長找到了一條穿過竹叢的近似洞口的路,他便喊著到前面開路去了,同學們歡呼起來,學生懷疑是我在賣關(guān)子,本來就知道有這條路呢。便一個個跟著,消失在竹叢里,我最后一個跟了上去。進入其中才知道,這根本不是走,也不是爬,而是蹲著往前挪,艱難異常,這時,竟還能聽到前面?zhèn)鱽硗瑢W的歌唱。十多分鐘,終于鉆了出來,其實只有四五十米的距離啊,想想,這應(yīng)該是到山里采竹筍的人“開”的一條路,學生真正體會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三、活動的啟示
1.春游活動尊重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很強的實用性,應(yīng)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春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是整個計劃的規(guī)劃者,又是整個計劃的實施者,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望。
2.春游活動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知識,積累了寫作素材。這次春游活動,學生在游覽中產(chǎn)生了全新的體驗和感受。既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感染,又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風光;既有身體力行,又有思接千載;既有計劃之中,又有意外收獲。無一不是很好的寫作素材。
3.春游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鍛煉了學生的適應(yīng)和應(yīng)變能力,提升了思想認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指導學生寫“計劃”“后記”“心得體會”等,使學生把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思索,把對自然和歷史的膚淺認識上升到深刻的探討,從而凈化了學生心靈,錘煉了學生思想,陶冶了學生情操。
(作者單位 浙江省諸暨市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