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據現代漢語詞典,“點到為止”中的“點”指的是“指點,提及,點撥,啟發”,整個詞語的意思是“只需提及,不需詳述”;“水到渠成”則是“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這兩個詞語原本是沒有相關性的,而在本文它們卻是互為條件,渾然一體。“點到為止,水到渠成”中的“點”在本文指的是“起點、興趣點、切入點、難點及基本點”,整個詞組的意思是“教學中師生一定要心連心,準確定位起點,抓住興趣點,找準切入點,降低難點,深入淺出,達成基本點,點不到,不停止,點達到了,條件成熟了,事情自然成功,教學的目標自然實現。”
英語,一門來自國外的語言,因缺乏語境,其學習成了中國師生心頭共同的、永遠的痛。提起英語教學,老師怨,學生厭,尤其對于我校這樣的生源——中考總成績在全市居四、五檔,英語的平均成績更是靠后。他們的英語學習基本上是屬于無根基型、無望型的;面對英語,他們頭疼、痛苦甚至是憎恨。就在我對這樣生源的學生抱著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時,一節“意外”大獲好評的英語課觸動了我,使我重新思考我的英語教學。
2.“點”到為止與“水”到渠成
2.1懂得學生,激勵起點
因生源很不好,無人參加校舉行的青年教師優質課評選。我是不小心被人“推下水”的。分配到上課的班級,各科任老師都嘆息道是“上課、早晚讀都相當死氣沉沉”的班級。中國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教師應具備進入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外面觀望,更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對面牢騷、嘆息、憤慨,而應該在這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培育、采摘、流連、忘返。如果真能這樣,那他將感到自己日夜生活在幸福中。”為了能“幸福地”度過“一日”,我心里飛快地琢磨著本節課的定位問題。很顯然,這班學生原本在學業方面“歷史遺留”問題很多,遭遇失敗的打擊也很多,從而自我評價低、怯于嘗試,因而形成一種死氣沉沉的場面。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激情,而急于傳授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疲勞。”
2.2研究學生,緊抓興趣點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中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Canada一文的導入我借用大家都很熟悉的牛群和加拿大人大山說的相聲“我愛北大”中的精彩視頻片段,一下子把學生“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到了課堂上。在學生開懷大笑中,我問學生:“Who’s the foreigner?Where’s he from?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country?”對前面兩個問題,學生不假思索一下子喊出了答案,聲音里滿含力量與激動;對于最后一個問題難度的估計果不出我所料,因此,我事先設計了一些有關這個國家基本概況的quiz供其選擇。學生看到這些圖文并茂、必要處有中文的選項,頓時又來了興致。
學生對Canada基本的概況有一個了解之后,接下來應該是進入有關Canada課文的閱讀階段,但這時這樣的進入感覺到有點突然。學生剛剛被激發起來的興趣與激情要面臨消退。本著對學生這樣的心理研究,我在此插入一段關于Canada概況及美景的45秒鐘的視頻,學生一下子就陶醉在欣賞Canada的美景之中。“視聽共賞是吸引同學們主動、積極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讓同學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中國/宋運來)。“Is Canada very beautiful? If possible, 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to Canada?”“Yes!”學生異口同聲地高聲地回答——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導入新課。因文章是一篇乘火車橫穿加美邊境的游記,作者移步換景。在處理閱讀的過程中,我插入了一些相關的風景圖片。學生看到圖片,很想了解相關內容,從而激發起了其探究的興趣。
2.3深入淺出,降低難點
Canada—A Trip on “The True North”,是一篇游記,不是很難理解,也并不枯燥,但對于我們這樣生源的學生,因其難,便無味。本著對學生的了解,我采取 “深入淺出,降低難點”的策略來達成基本點。如,導入課時我問學生的第三個問題“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country?”學生有難度時我設計圖文并茂的quiz,對于這些簡單的、基本的選擇題,各個小組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這里的一個技巧問題是對于一些學生“不認識”的單詞,尤其是本文出現的“新單詞”,我在單詞后標上了中文,這源自于我對我們學生英語水平的了解及定位;在Careful reading環節,我采用填“關鍵內容”及對“基本內容”提問的方式來達到“深入淺出,降低難點”的。
2.4關注細節,找準切入點
在第一次導入時吸引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大山、牛群的小品,二次導入閱讀文章時的一段45秒鐘的小視頻,以及最具有競爭性的“True or False”的判斷與改正部分,在學生激情、興趣就要消退處,又給了強烈的一擊,這不能說不是一些細節、切入點問題。這節課是在小組競賽的氣氛中進行的,但要學生整堂課都處于一種積極回答問題的競賽狀態中顯然是不現實的,尤其對于這些被抱怨為“死氣沉沉”的學生來說。這時就要求老師仔細揣摩學生心理,反思教學過程,關注細節,找到“低谷”處,找準切入點,給學生強烈一擊,使其又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英國優秀教師科林·帕德蓋特說過,“一個好的課堂,絕不會像一潭湖水,平靜無波。它應該是一汪汩汩噴涌的清泉,充滿活力。”而這“一汪汩汩噴涌的清泉,充滿活力”的實現就要求老師找準切入點入口,及時予以推動。
2.5研讀教材,達成基本點
學生的基礎不好,現有的教材也不可能棄之不顧。這就要求老師研讀、吃透教材和學生,找出文章的基本點、精髓處,“理解學生的思維并以學生的思維為基礎進行教學”,為學生掌握基本點搭建一個平臺。在處理這篇文章的每個環節,我設計的題目都是為文章的基本點服務的。
3.反思與結論
這節課最終獲得校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第一名。一些聽課的非英語老師也聽懂了本節課的來龍去脈;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爭先恐后地站起來回答問題,有些組竟然搶答問題,令在場聽課的本校老師吃驚、感嘆不已。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我準備了近一周的時間,前后反復大改了三次。經過這次的備課、上課及評課,我覺得備課中的備學生,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業基礎,更要揣摩學生的心理,懂得學生知識的構建過程,掌握學生的興趣點;備教材,不是只備出重點、難點、基本點,而是要與學生結合起來,突破難點,趣化、簡化難點,深入淺出,不“減”基本點。如果學生對所有的學科都沒興趣,那我一定要做到讓他只鐘情于英語。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對的”。在此,我要加上“研究教材和教學過程”和“懂得教材和教學過程”,與學生心連心,學生也可high起來!
參考文獻:
[1][美]納卡穆拉.康課堂管理:激發、交流和紀律.王建平,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8).
[2][美]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何先友,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7).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李躍兒.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6.
[5]魏書生.魏書生與民主教育.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趙國中.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10.
[7]周成平.外國優秀教師是如何教學的.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7).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