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很多學校都提倡對學生進行柔性管理,通過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真正了解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差異,采用感化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潛力。主要探討了柔性管理在中職學校班主任工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柔性管理;中職學校;班主任;作用
中職學校長期以來都堅持剛性的管理制度,嚴格用各種制度約束學生的學習紀律以及各種校內活動,這種強制式管理嚴重壓抑了中職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尊嚴,不利于中職學校培養創新型、獨立型的人才。為了提高中職學校的管理水平,當前正被大家極力推崇的“柔性管理”正是針對剛性管理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來的。柔性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對學生實行人性化管理,使學生獲得應有的尊重、關心和愛護。中職學校的班主任在實施柔性管理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與學生做朋友
長期以來,教師對于學生來說一直處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地位,學生似乎是教師的手下,教師說什么,學生就得做什么,很多學生心里產生了質疑或者不滿也不提出來,長期地憋在心里,這種“你說我聽、你教我學、你訓我誡、你罰我受”的師生關系已經不適合當下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應該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架,不僅要在學生的學習中做好組織者、引導者的工作,還要積極地去建立師生關系,主動地走近學生,將學生視為朋友,真心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建議。學校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也是學生溫馨生活的樂園。教師作為這個樂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與習慣,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尤其是對一些學習或家庭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的關心會使學生感覺到溫暖與欣慰。
二、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真正的投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愛心和童心,不能只是把他當成一項必要的工作。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做到知心、貼心,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僅要平等愛護每一個學生,還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注意觀察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每處細節,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和提高,盡可能地給予表揚和激勵,以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取得更好的進步和發展。作為中職學校的班主任,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生,教師都應該學會以肯定、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進步與成長,用自己的熱情和真誠去引導、去關注、去發現學生身上的亮點。教師不僅要學會用眼睛看,還要善于用心體會,掌握每個學生細小的進步,了解每個學生的需要與疑惑,只有真心地關愛、了解學生,學生才愿意與教師接近,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秘密,班主任的工作才能更加順利地完成。
三、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
中職學校的學生已經不像小學生那樣缺乏自律,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律能力和自管意識,有些班主任習慣為學生包辦一切,事事為學生做主,看似很關心學生,但實際上沒有重視學生的獨立思想。管理學生的目的應該與教育學生的目的是異曲同工的,教育學生是為了學生最后能夠自學,管理同樣是希望學生最后能夠自律。班主任要盡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一種自主管理的氛圍中,不僅增強自律性,還積極主動地參加到管理工作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班主任可以把班級的管理工作做一次系統的分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把課堂紀律、學習情況、衛生情況、班級活動等各項管理工作落實到學生的肩上,使每個小組分管一項班級管理事務,各小組承擔起自己的工作責任,小組內的每個人都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學生的潛能被激發了出來,不斷培養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時,各小組之間實行崗位輪換,不僅使學生在各個崗位上都能得到鍛煉,還使他們體會到個人與集體的密切關系,更加促進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地位的自律、自管意識。
四、采取感化式教學管理
傳統的扣分、記過制度雖然對于學生的管理有一定的效果,但這種剛性的管理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常小心翼翼、膽戰心驚,唯恐自己被扣分或是記過處分。面對中職學校的學生,班主任不如選擇感化式教學管理,硬性的管理只能使學生被動地按照要求約束自己,而感化式管理,會使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中自愿地去要求自己、提高自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采取合適的感化激勵方式,對于那些學習水平差、對自己要求低,甚至有點自暴自棄的學生,班主任一定不能放棄,要幫助他們找回自尊、自信,從學習上、生活上真心地關心他們。使他們在教師給予的溫暖中重新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目標。對于能力較差、缺乏自信,但又渴望進步的學生,班主任要不斷培養他們的自信,多為他們提供一些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與其他任課教師進行有效溝通,請他們來協作,關注這些學生,幫助這些學生。
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的管理方法,及時摒棄那些陳舊的、不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多采用柔性管理,用平等、關愛、熱情、理解、包容、信任的態度去面對學生,使學校成為學生溫馨的學習場所,班級成為學生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輕松和諧、民主自由的管理環境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努力發展自我個性和主體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意識,鍛煉自己的獨立性和創新能力,實現職業學校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