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標準與時俱進。在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嚴峻的挑戰。如果再走以前的教育老路,顯然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更不符合學生的需求,政治教育本就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僅僅是依靠理論的教育很難達到教書育人的真正目的。正所謂是“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所以,教師應該在同學生的教與學的互動中,不斷地思索、探究,尋找適合彼此的教學方式,我想這才是課改對我們的要求——在發展中求生存!要真正使學生從那種“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的過程中來。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固然要求教師很好地掌握教材知識,另一方面,更要求我們教師去了解更多的社會知識,必須從學生的需要和實際出發,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轉變學生到“我要學”的過程中來的。
一、必須經常變換教學形式,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
目前,在農村的教育教學中,由于教育資源的相對薄弱,而且隨著教育體制不斷改革和大環境的影響,再加上中考指揮棒的作用,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上自主性、能動性嚴重缺失。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講好課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課一開始學生就注意聽講,他們就有可能連續認真地聽下去。否則,他們的注意就不易穩定,掌握的知識也不全面。如果教師在課前能結合具體實際,力爭在每堂課里能形成不同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這樣一來,學生覺得每堂課都有新鮮感,興趣自然也來了,睡覺、做其他作業的現象也消失了。因此,要經常變換教學形式,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同時,要引用生活中的實例,拉近書本知識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思想品德課的理論性較強,許多理論觀點都要通過實例來說明,現實事例具體、真實、貼近生活,說服力強,容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中,教師適時地結合實際事例,能使思想品德課中枯燥的內容趣味化,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深奧的內容淺顯化,死板的內容形象化,從而寓教于樂,激發起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還要力爭每節課都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轉變觀念,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尤其是信息科技,迅猛發展,今日的中學生思想活躍,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及表現欲望較強,渴望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當前,有些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時常嘆息“課難教,師難當”。究其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有來自社會的“讀書無用”“向錢看”等不良思想的影響,也有來自教師自身的思想片面、方法簡單等因素的影響。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而有些教師只顧自己講課,忽視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沒有做好調動學生“注意與興趣”的工作,這是造成“課難教,師難當”的一個原因。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不為所動,反覺得自己單純是貯存教材內容的“容器”。“誘思探究”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學過程應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過程。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這樣,課堂不僅成了學生施展才華的競技場,也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園。
三、要利用豐富多彩、形式活潑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內驅動力,通常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樂趣。”心理學家研究顯示,新穎奇特的對象會使人腦神經系統興奮,激發強烈的注意力。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的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而前面兩個環節就足以使學生產生一定的興趣,但僅僅依靠新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真正轉變到“我要學”上來還不夠。為此,教師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論聯系實際。教師除了利用課堂教學這種途徑外,還可以利用豐富多彩、形式活潑的課外活動,使學生躍出課本,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生活和建設中,通過自己的多方實踐來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并用所學知識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學生深深體會到思想品德課有用、有價值,那些平時認為很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真正愛學、要學這門學科。在教學實踐中,我按照他們興趣、條件等的不同分成幾個小組。在不同的小組里,讓他們自己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分工協作。我想,只要我們通過不同的形式把我們本該教給學生的東西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這些知識。這樣就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發展為更為廣泛的興趣愛好,從而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更濃。
四、不僅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認知因素,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認知與情感是緊密聯系的,作為非認知因素的情感,在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動力作用,承擔著學習的定向、維持和調節等任務。可長期以來,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由于內容過于枯燥、乏味、抽象,與初中生的年齡、心理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教師在教學中更多關注的是認知因素,而忽視情感因素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發展應該是多領域的發展,包括知識、情感、人生觀。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不單純是一個認識過程,還是一種情感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認知因素,更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使知識通過情感這個媒介更好地為學生接納和內化。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能善于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能激發和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就能夠真正使學生從那種“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的過程中來。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淳縣漆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