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我從教已有十九載,回首這十幾年的教學生活,沒有太多的豪言壯語,也沒有太多的輝煌成績,有的卻是一種與孩子相處的收獲,一種心靈的滿足,一種知識的延伸。在教學生學的同時,我也不斷地學習,因此自己也成長了,這是我從教十多年來最深的感悟。
我的教學足跡——與學生一起成長的歷程
記得1993年畢業時分在一個鄉村中學,憑著剛從學校畢業的熱情,我認真地對待教學,但欠缺經驗,不了解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鬧了一些笑話。現在我還記得第一次上初一上冊“春秋戰國”的內容時,按照教參的教法教學生記戰國七雄的名字和方位,當時我說:在地圖上這七個國家可以聯成一個字母,同學們畫一下看是什么字母?是“S”,學生高興地告訴我,我也很高興地表揚了他們。到期末考試時剛好有這么一道題“請列舉戰國七雄的名字。”當時我就想學生肯定會答,改試卷時可讓我傻眼了,試卷上幾乎都畫了一個大大的“S”。我只突出說明國家名稱連成的形狀,而忘了突出讓他們記國家的名稱了。這段經歷讓我知道了教學不能照搬教參,教學理論要與學生實際相結合。
兩年后調到縣城一所中學任教,一開始就接任初二年級的歷史課,而這一屆的學生因為對原來的年輕歷史老師有看法,并發生過沖突,所以對歷史課沒一點興趣,都不愿意學,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方法,耐心、細心地給學生上課,多鼓勵、少批評,課后找學生了解學習情況,慢慢地學生接受了我,改變了對歷史課的看法,提高了學習興趣,到期末考試時及格人數達到了70%,這讓我感到欣喜。這段經歷讓我知道了耐心、細心和愛心在教學中會發揮重大的作用。
2002年我調到南寧市北湖北路學校,在此任教以來,接受到更多的教學理念,視野開闊了,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我一邊繼續認真鉆研教材,一邊把學到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同時更注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效果的反饋,并不斷改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2005年到2012年帶了六屆參加歷史科中考的學生(政史合卷),都取得不錯的成績,在全南寧市中考排名情況如下:2006年第8名,2007年第15名,2008年和2010年都是第5名。這些成績的取得和我在教學中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是分不開的。
我的教書育人工作——與學生一起成長的快樂
作為老師,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育好人,因而要為“育人”而學習,學習新的教法,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讓自己成為“源頭活水”,更好地滋潤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1.與時俱進
時代需要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唯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如果天天賣舊貨,索然無味,要想教師生活不感覺到疲倦是很困難的。”他對教師提出了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的嚴格要求,教師更有責任力求上進,努力跑在學生的前頭,才能引導他們不斷前進。如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當我們一些老師還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們的學生卻已經欣然接受了。在教學中,我們老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有的地方不如學生,那么就要虛心學習,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
2.修養性情
磨煉性格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都有一個完善的過程。尤其是做教師的,我們在培養學生良好性格的同時也要不斷地改變自己不良的性格。在這一點上我有深切的體會,有一次期末考試后,我任班主任的班級綜合成績不如其他班級,當時我告誡自己不要把這種情緒帶進教室,可是情不自禁地還是將情緒帶到了教室,無形中表現得神情沮喪,并在一些話語中表現出對學生的不滿,令我感動的是一位學習成績不是太好的學生,課后來到辦公室安慰我說:“老師,你不要老盯住這次的成績不放,我們班不是每次都這樣的。”這位學生開闊的胸襟使我感到汗顏。確實人的一生都面臨著性格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完善人格,一起分享成長的快樂。
“終身學習為人師”——與學生一起成長的心得
課堂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歷史教材的內容涉及上下五千年,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素材和主題可以挖掘。歷史教學也應該是充滿高度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所以,我在這方面的心得主要有以下三點:
1.多讀書,拓寬視野
新課程標準指出:“好的教師是學生可信任的人,是擁有專業力量的值得尊重的成人。這種教師的權威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內在養成’的;不是靠制度的力量確立的,而是通過教師的教學風格樹立起來的。”這種“內在養成”的重要途徑就是讀書。可讀的書很多,我們可以有選擇地讀。(1)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幫助自己提高學科教學能力。如相關的教學理論書:《今天怎樣做教師》《走進新教程》《有效備課——初中歷史》《中學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等;教學參考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政史地》等,博采眾長,從中汲取適合我們的教學藝術,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豐富我們的教學理論,增強做一個學者型教師的底氣。(2)讀藝術性強的相關的文學作品。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國》、毛佩琦的《明十七帝疑難案》、袁騰飛的《歷史是什么玩意》等,既能增加自己的學識,又能和學生多個話題。如果我們不讀書,就很難在知識擁有量上超過學生,也很難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學的本質實際就是一種溝通。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讓我們與眾不同,才能適合新課程發展的要求,做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教師。
2.多鉆研,技高為師
教師要教出成績,要教活學生,有特色,才有成績。為此,我注意做好以下幾點:(1)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意蘊,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與古人對話,深入領會課文的豐富內容。如上七年級上冊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講述奴隸的悲慘生活時,我飽含深情地朗讀道:“我是被主人用一匹馬加一束絲買回來的五個奴隸中的一個,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卻從來都沒有吃飽過,還經常受到主人的鞭笞,白天,我累了一整天,晚上,我還帶著枷鎖休息。到了祭祀祖先的時候,我和我的同伴可能被殺死來當祭品,主人死了我可能會被殺死去為他陪葬……”低沉、緩慢而蒼涼的語言再現了奴隸的悲慘命運,學生在深受感染的同時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和野蠻的本質;并知道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的基礎之上的。(2)分析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作為教學的主體對象的學生需要了解什么,有哪些求知的欲望,教師必須了解,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帶著求知的欲望走進文本,充分尊重學生的思考。馬卡連科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只有兩條:最多的去要求學生,最多地去尊重學生。(3)課前備好課,采用適當的教法。啟發式教學、探討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等都是常用的教學方法,我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和教學內容的深淺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3.多積累,海納百川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發展教育觀念”等,為此,我努力去積累,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每次學生考試后我都反思和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找出不足并想辦法改正;同時自己多做習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習題給學生練或在講課中引用;我還積極參加學校和城區等組織的教研活動并向其他老師學習,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如在2010年的中考復習教研活動中,我聽了他校老師對八年級第二單元“近代化的起步”的復習課后,很有感觸,于是就結合我的學生情況,借用他的方法給學生復習,解決了這單元內容的繁雜問題,取得了好的效果,并且學生在中考中基本答對了這一單元的相關題目。
學史可以明智,歷史科的社會功能在于鑒古察今,以史為鑒,學以致用。但是社會在進步,學生在變化,這也就要求我們歷史老師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與學生一起成長,這樣我們的歷史教學才會實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與學生一起成長,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堪稱為人師表,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生涯永葆青春活力。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北湖北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