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文化源遠流長,而傳統美德是我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同時還是構建現代化進程牢不可破的道德文化根基。在現代德育中,傳統美德是不可或缺的價值資源,在實施德育過程中,傳統美德必須與社會個體生活和現代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現代德育;傳統美德;價值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學校的德育建設,不僅要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更應該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在現代道德建設中,傳統美德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小覷的價值,研究傳統美德對德育的影響,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將為今后德育的發展指明方向。
一、傳統美德教育在現代德育中的價值體現
1.傳統美德對德育目標和內容的影響
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素質教育基本要求為立足點,應該從人格修養、人際交往及人倫關系等個性品質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中找到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契合點,從人和社會、人與群體、人與人、人和自身之間進行把握,從以下幾個方面將傳統美德融合于現代德育過程中:(1)傳統修身律己的美德和現代德育教法中所強調的內化、自律相契合;(2)傳統的誠信好禮及仁愛思想與現代德育所強調的健康和諧相統一;(3)傳統倫理中民族憂患意識與現代德育所強調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操相統一;(4)傳統的以義制利的價值觀和現代德育所強調的奉獻精神相統一;(5)傳統的崇尚節儉和現代德育所倡導的熱愛勞動相統一;(6)傳統的自強不息和現代德育所提倡的勇于拼搏相統一。
2.傳統美德對德育模式、途徑、方法的影響
德育的時效性是由方法所決定,德育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規范和觀念對人的影響、熏陶和教育,其最終目標是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在今天的德育和實踐中,古人所倡導的自然無為、積善成德、格物致知、修身養性仍舊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傳統德育強調道德實踐和修養實踐,主張一個人只有真正做到身體力行才算是真正的有修養。講究的是操作方法,重視的是修養程序。中華民族傳統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活動實踐、校園環境熏陶、學科滲透、課堂教學等若干方面。實現傳統美德教育途徑包括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為了增加傳統美德教育的時效性,還可運行以下八種模式,即綜合運行、學科滲透、環境熏陶、系統講授、環節合取、內容結合、工程系列、主題活動。
二、在現代德育中,進一步加強傳統美德教育的策略
1.重視對德育科目的研究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美德內容博大精深。在現代德育教育中,我們既要遵循道德發展的規律,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和學科要求,合理選擇德育科目。同時還要賦予傳統美德教育以嶄新的時代內涵,作為一項重要的價值資源,為現代德育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另外,對于世界各國先進的精神文明成果,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探索適合人類共同道德規范和發展進步的思想觀念,同時針對我國國情進行改造和吸收,與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融為一體,構建新時期道德教育的內容。
2.重視對儒家文化的研究
在學校德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及思想教育的發展趨勢。日、韓、美等國都非常重視傳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同時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和創新。作為有著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國,我們更應該扎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有素養、有道德的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目前,學校道德教育的熱點問題,就是對儒家文化的研究和關注。這再一次證實了世人已經認同了傳統文化的價值。但不得不提出的一點是,在傳統文化的大旗下,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所以學校在德育過程中,應該理性地去分析、辨別、對待傳統文化,如何更好地超越和繼承儒家文化,已經成為德育研究的創新點和熱點問題。
3.加強審美教育
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在古代的“六藝”教育中,更加重視美德教育,它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也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理想。重視美德教育,并非是忽視道德教育的其他領域,而是以美德教育為立足點,進一步發揚光大傳統的美德。
參考文獻:
[1]鐘建華,雷慶鐵.淺論當代榮辱觀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淵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2]林楠.中國道德建設的歷史承接性研究:傳統美德的讀解與轉換[J].思想理論教育,2007.
[3]謝定國.論中國傳統美德與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培養[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4]曹方林,鄭家治.孝道:中國傳統美德的根本[J].文史雜志,2008.
[5]嚴從根.協商對話:價值多元共生社會的德育方式[J].江蘇教育研究,2010.
[6]嚴從根.論教師良性不服從[K].教育學報,2010.
作者簡介:姜雁北(1988-),女,籍貫:山西大同;單位:山西農業大學;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
(作者單位 山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