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學生作為對社會熱點現象最為關注的群體之一,對社會輿論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對大學生的網絡輿情管理研究勢在必行。重在從大學生這個主體角度去了解、思考網絡輿情。首先從深刻了解網絡輿情概念和產生機理,明確管理目標,然后分析大學生網絡輿情產生的作用以及影響,最后針對管理的重點、難點分析天津各大高校的管理現狀。
關鍵詞:大學生;主體;網絡輿情
大學生網絡輿情指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以大學生為主體,社會上熱點事件為客體反映,在一定社會空間范圍內產生影響。網絡論壇是網絡輿情形成的一個重要平臺。對高校而言,高校BBS已成為在校學生學習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既是學生學習和思想交流的平臺,也是交友、娛樂、休閑的聚集地,更是高校網絡輿情形成的重要平臺。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位大學生的成長。所以我們應變被動管理為主動預防,在保證大學生言論自由的前提下維護校園的和諧穩定。
一、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形成、發展
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形成與發展與網絡輿情的特點有重大的關系。
1.發布者的真實身份具有隱匿性和虛擬性
在網上發布熱點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眾人的關注焦點,對信息的真實性我們可以考證,對發布者卻知之甚少,可能某些居心不良的人隨便造謠或者是以自己的觀點來敘述某件事情,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誤導眾人。
2.互聯網信息的開放性
相比其他媒體而言,互聯網信息有其獨特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也是大學生喜歡互聯網的原因之一。在這里網民們暢所欲言,正是這種開放性推動了輿情的形成、發展。
3.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和群體性
網絡上信息傳播十分快速,可能在事發過后2~3小時就已經在網上有傳播了,龐大數量的網民對熱點消息的關注、傳播使得可能在24小時后就到達第一次討論高潮,以后可能還會達到新的關注峰值。圖1是天津市薊縣大火輿情走勢圖:
4.大學生對熱點事件的情緒化看法
對于網上熱點事件,大學生的態度多是情緒化的、非理性的,更多大學生的觀點會隨著他人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推動了輿情的發展。
5.對政治敏感問題,大學生觀點偏向于個人主義
針對網絡上的政治敏感問題大部分大學生都會關注,然后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認識來評判,這些評判往往因為認識不足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卻極大地推動了輿情的發展。
二、大學生網絡輿情可能產生的后果
大學生是對社會現象、問題反應最敏感的群體之一,他們具有思維獨立、勇敢、有強烈的自我肯定意識等優點。但是由于他們人格尚處于完整健全階段,同時思想和價值觀還具有不穩定性,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未真正踏入社會,社會閱歷不豐富,極容易受到不良輿論的誤導、煽動,進而產生游行、罷課和罷餐等擾亂社會秩序的群體事件,嚴重影響了校園的和諧穩定。
三、大學生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構成及其重難點
大學生網絡輿情機制的構成: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遞傳播、校與校的聯動預警機制。
1.信息收集
在多數人都能發表言論的論壇、BBS和帖吧等監測和跟蹤熱點信息發展態勢,可以通過檢測點擊率、熱度和相關度來實時監測。
2.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包括識別和判斷,識別是在大量信息中篩選。其中的難點就是在大量的信息中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判斷就是通過對輿情信息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把握得出輿情信息可能的發展趨勢和影響范圍。其中定量分析數據的真實性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信息的判斷。
3.信息傳遞傳播
通過信息傳遞建立反饋機制,如圖2所示。
本階段關注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主要是傳遞傳播的有效性。
4.校與校的聯動預警機制
同城高校之間輿情信息共享、預警機制共享等,首先不僅僅是節約了資源方便了管理,更重要的是促進了高校之間及時、有效地進行預警管理,但同時也暴露出了新的問題,高校之間的輿情管理協作關系也影響著預警機制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現狀分析
1.高校忽視了學生的申訴
在國內高校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服從教育,雖然是加強了道德教育的量化,但卻缺少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盡管大學是一個比較自由的團隊,學校忽視了給予學生申訴的機會和途徑。這時學生往往會通過網絡來宣泄自己的不滿,如果學校、社會處理不當可能就會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2.高校監控預警機制不完善
高校的監控預警機制不完善的原因:高校對大學生網絡輿情不夠重視,認為沒有出過事就沒有必要去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或者是有但卻缺乏及時地更新維護。
3.高校缺乏合適的引導機制
高校是青年完整健全人格養成的重要環節,在高校范圍內進一步討論如何加強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要變被動管理為主動防御,對學生的引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應重視學生在網絡輿情形成傳播中的作用,教育學生理性地來看待對待問題。
高校是大學生心智成長完善的重要環節,在這期間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的誘惑和誤導,所以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十分重要,引導大學生學會理性地、客觀地去了解事實,網絡輿情可以作為大學生的意見表達,但是要知道的是它只是民眾意見交流的產物,和國家的政治建設無關,國家的政治是建立在公民的合法利益上的。
參考文獻:
[1]李罡.大學生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
[2]王靈芝.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及引導機制研究.中南大學,2010.
[3]史偉.關于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維度思考.重慶教學院學報,2012-03.
[4]于江寧.淺析大學生網絡輿情與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世紀橋,2010(21).
課題資助情況: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IECAUC12001。
(作者單位 王霞:中國民航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 孫石磊:中國民航大學空中交通管理學院 劉川:中國民航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