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科學探究和實驗,感受化學的真實性以及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應用意識
關鍵詞:生活情境;問題解決;親身實踐;化學現象生活化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新課程標準更是提出了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尤其是能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科學探究和實驗,感受化學的真實性以及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習化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必須學會應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化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化學的價值。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教學體會。
一、在生活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
生活中到處充滿著化學,而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碰到化學,同樣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從小接觸的自然學習中就有用化學知識解決許多生活問題,如燃燒和滅火、酸雨、溫室效應等。因此到了初三化學學習時,我們教師更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化學問題,使他們感到化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認識化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產生興趣,培養起化學應用意識。
例如,講到煤燃燒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硫溶于雨水引起酸雨污染環境時,教師先用樹葉、大理石、鎂條分別放在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演示酸雨的危害。同學們認真觀察現象,得出了酸雨危害植物的生長、腐蝕大理石的實驗結論。教師立即提問學生:酸雨會對我們的環境造成哪些影響呢?學生根據剛才的實驗所得結論展開激烈討論,最后聯想到實際生活中森林、大理石雕像、水泥路面、鋼架大橋等都會受到酸雨的破壞。接下來老師又會追問:既然酸雨給我們的生活造成這么大的危害,我們可不可以根據酸雨形成的原因防止它的產生呢?這時有學生舉手回答了。第一個學生說:“形成酸雨最關鍵的物質是二氧化硫,可以減少二氧化硫的產生或者把排出的二氧化硫吸收掉。”這時教師作了一些提示:煤中含有的硫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以和一些堿性溶液反應吸收掉(如澄清的石灰水)。于是教師把學生分成了四大組進行該問題的探究,并做好記錄。現場討論氣氛活躍,興趣濃厚。這時教師可以走下講臺巡視并傾聽有關組內的討論結果。最后,要求每組派一個代表發表他們的討論結果。雖然有的答案還不全面,但總的來說應用化學知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教師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歸納出防止酸雨產生的幾個方法:(1)使用脫硫煤;(2)減少煤的燃燒,使用清潔能源;(3)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硫先用堿溶液吸收再排放。探究的整個過程不僅讓學生掌握了酸雨的危害及在實際生活中防止酸雨產生的措施,又讓學生掌握了生活中防止酸雨的方法更培養了學生動腦、動手能力。經過“學習—思考—應用—實踐”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印象深刻,又會應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問題解決中培養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
從知識的掌握到知識的應用不是一件簡單、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事情,沒有充分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是不會形成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從具體的事物提煉出化學問題,引導學生用化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有助于學生化學應用意識的形成。
又如,在講“燃燒和滅火”一課時,我就這樣引導學生,許多情況下水可以用來滅火,如倉庫里的木柴、紗布著火了,我們可以用水來滅火,但如果是加油站、加氣站著火了,還能用水來滅火嗎?學生立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這時我拿出了一個泡沫滅火器,馬上就有學生想到除了水還可以用二氧化碳來滅火。于是筆者演示了用泡沫滅火器來滅火的實驗。接著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思考任務: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可以用來滅火呢?接下來我給同學們播放了一段撲滅大興安嶺火災的視頻,看完這段視頻學生立即舉起手來回答滅火還可以用泥土、干冰等物質。到這兒我本就應該歸納出這些物質可以滅火的原理了,但我仍不滿足,又提出問題:假如家里發生了火災,我們應該怎樣滅火和采取怎樣的逃生方法呢?引起學生再一次的思考。有的想到用濕棉被來滅火,有的想到用匍匐前進的方法逃生,有的想到用濕毛巾堵住口鼻來逃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
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辦法應該是讓學生親身實踐。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有價值的專題活動、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解決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過模擬現實,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比如在講解“常見的鹽”時遇到了這樣一道習題,將一個新鮮的雞蛋放在足量稀鹽酸的玻璃杯中,可觀察到雞蛋一邊冒氣泡,一邊沉到底,一會兒又慢慢上浮、在接近液面時又下沉。遇到這一題時學生均覺得好神奇,但又不知道確切的原因。于是我提供了剛才題目中所需的儀器和藥品,請兩位學生上講臺一起完成這個實驗,并要求其余同學認真觀察實驗現象。結果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題目中的實驗現象相同。實驗進行到這兒,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原因,于是我立即給學生分析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是一種鹽,鹽能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附在蛋殼的表面使雞蛋所受的浮力增大;雞蛋上升,到液面時由于氣泡消失,雞蛋浮力變小又下沉;反應一會兒又產生了氣體,這樣反復地上升、下沉。這樣學生便豁然開朗了。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生活小實驗正因為它源自生活,而又與化學息息相關,操作簡單、便于設計,學生對現象很熟悉但對于原理較生疏,容易激起探究的欲望,易于發現問題,而一旦發現問題,教師再因勢利導的提問,就可激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體驗樂趣。
四、化學現象生活化,培養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
化學教師需要把化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不能把課堂演變為解題訓練,否則易使化學教學的理論和實際嚴重脫節,豐富多彩的化學知識就變成了枯燥無味、干巴巴的化學符號、化學概念。因此,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關鍵是讓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走入課堂。為此,首先需要將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現象轉化為化學問題。教師應做這方面的有心人,多觀察生活,處處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與化學知識相關的素材。比如,我特意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質”內容時用視頻展示了二氧化碳用來滅火的場景,熟石灰常用來做建筑材料的原理,并讓學生根據視頻,說出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感到很親切,原來化學就來源于生活,還能應用于生活,教學效果很好。
實踐證明,經常讓學生去實踐、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應用化學的意識就會逐漸形成,并真正體會到化學的應用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市和橋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