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對抽象素描予以概括性分析,并重點說明了其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繼而對抽象素描在美術專業教學里的積極作用加以分析闡述。希望給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理性思考。
關鍵詞:抽象素描;美術教育;積極作用
抽象素描作為繪畫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它更加看重的是個性化以及人文思想的闡釋,是以點線面三維尺度及色彩再現抽象化思維,能夠指導美術鑒賞者擺脫傳統思想在思維層面的影響,有效激發學生思維,促進人才更好地發展。
一、抽象素描的基本表述
構成素描的元素可以分為點線面三個層次,傳統素描手法里,點線面都是具體的物象;抽象素描則可直接深入藝術本質,給繪畫符號增加了更為深刻的靈魂。點線面三者的組合抽象化音樂中的音調、旋律,形成美術中的旋律之美,是一種全新的素描形式。在空間概念上,抽象素描不再追求三度透視空間效果,而是把畫面直接歸結到兩度空間。氛圍、空間、光線、明暗等表現被直線曲線輪廓所取代,不再簡單地從一個視角看待物象,而是把不同觀察點的理解付諸于畫面之中,追求概括的、提煉的幾何美。素描畫面擺脫了物象的羈絆,走向更為自由的藝術境界。這種求神似而不求形似的方式讓繪畫更富有靈氣和表現力。可是抽象素描雖然沒有表現物體的具象,但并未離開物象的形式與內在因素特征,作品中可以原始物象的影像,也可以不表現出來,正如畢加索而言:藝術就是藝術,藝術不是自然。抽象素描更忠實于自我內在的心理感受,同我國傳統的寫意繪畫求神工而不求形似的藝術理論相似。
二、創造性思維在抽象素描中的體現
外在環境的變化,讓人們的審美理念發生著不斷的變化。傳統素描方式忠實于生活原貌,其結構嚴謹、重量感和質量、準確把握光影和明暗特點,對客觀物象過于理性化的追求,使藝術等同于科學的認知,在當今是很難再得到發展的。馬蒂斯說過:“畫家就是創造者,誰沒有創造,誰就不會擁有藝術。”抽象素描從開始出現時就同創新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它將觀察到的物象同自由的法則結合到一起,形成全新的視覺效果,打破了質感、明暗、比例、透視等條件的制約,可以讓欣賞者根據自己的內心感受對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剖析。抽象素描所利用的創造性思維方式,防止了對自然簡單的復制,讓作品一反傳統邏輯思維,其價值就在于作品不是以像什么東西為好壞的衡量,才能夠真正讓作品的創作者和欣賞者都得到創造性思維的鍛煉。只有這種跳躍性的、與常規思維不同的思維形式,才會對創造性思維更為有利。創造性思維再現的是個性,是情感,是思想。抽象素描的教育教學,對學生是從單純的技能講解到創造性、想象力、觀察力培養轉化的過程。
三、抽象素描在美術專業中的積極作用
新型社會需要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對于人才創造性思維的要求也極高。對于這種人才的培養,學校應當有明確的意識,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擺在高校面前非常重要的研究問題。對于美術教育來說,我國現在仍然是以傳統寫實素描教學為主,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教育體系受到前蘇聯、羅馬尼亞等國的影響比較深,直到今天,素描教學內容中還在重復進行著結構、透視、質感、量感、光影關系、明暗關系等的基礎訓練。但是對于意向創造、抽象構成等美學中的拓展訓練,則重視程度明顯不夠。簡單刻板的教學模式讓所有美術院校的學生作品,都像是出自同一名學生之手,素描藝術形式單一讓素描教育走向了死胡同。
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屬于互動關系。教師按照學生的思維與表現,提出積極的引導性建議。美術教育從教學基本功、教繪畫技術,轉型到了新思想、新觀念。我國一些思維先進的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了抽象素描的積極作用,不斷對抽象繪畫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討。不再因循守舊,而是更加關注藝術上的精神再現,把新形式同傳統技法整合為一。有名家說過:“若一個普通的欣賞者沒受過專業訓練,在自己的立場觀點沒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進行作品閱讀,可以體會到作品作者的心理狀態,那么讓欣賞者和作者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的那部分東西就是藝術。”創新意識與創新觀念是完全可以培養出來的。藝術思維可以被啟蒙,抽象素描正是一種良好的藝術啟蒙方式。它讓繪畫教育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空間。用抽象素描對思維進行開發,可以使學生更為方便地進入藝術之門、創造之門。
繪畫的發展歷史,其實恰恰體現的就是人類思想解放的歷史。特別是十九世紀以后,各種繪畫藝術流派的產生,打破了原來思想的局限,其中抽象素描所關注的焦點也不單純的是客觀物象,而是升華到個性化及人文思想層面,美術專業教育中的抽象素描讓學生得到的,也正是這種利于思維解放的人文思想。
參考文獻:
[1]王瀟龍.試談寫實素描基礎與抽象素描的關系[J].散文百家·學術百家,2011-06.
[2]樂齊弘.高等美術教育基礎素描教學課程改革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2).
[3]蔣明林.認知世界的方式:現代素描造型意識[J].大眾文藝,2011(22).
[4]潘慧錦.建筑學(等)專業素描課程教學的研究[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06.
(作者單位 廣東省清遠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