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學教學中,常常采用數軸法將很多問題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并可以使學生將知識點牢固地記在腦海中。在化學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借用這一方法使很多抽象、繁雜的化學知識點變得更加直觀、簡單,讓教師在教授知識時更加輕松,學生學習知識時更加簡單。
關鍵詞:數軸法;化學教學;應用
初中是我們最早正式接觸化學這門學科的時段。很多學生對這門新的學科既感到新鮮又感到忐忑。因化學具有繁雜抽象的特點,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努力使繁雜抽象的問題變得簡單直觀,方便學生的理解記憶。下面,本文就通過介紹在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數軸法與化學教學相結合的實例來闡述這一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情況。
一、數軸法在溶液酸堿度教學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方式是pH,它的取值范圍為0~14。堿性溶液的pH取值范圍是pH>7,且數值越大堿性越強;酸性溶液pH值的取值范圍為pH<7,且數值越小酸性越強;當pH值等于7時,溶液為中性。利用數軸法可以更加直觀地將這個問題展現給學生,方便學生的理解與記憶。首先,我們需要畫一條直線,并將其命名為pH,而后將直線均勻分割成十四等份并畫好刻度,將0~14這15個數字從左向右依次標注到相應的刻度之上。將標注數字是“7”的刻度點重點表示出來,并標注為中性;小于7的范圍標注為酸性;大于7的范圍標注為堿性。通過這一數軸,無論是有化學基礎的學生還是沒有化學基礎的學生,都可以很直觀地了解到溶液酸堿度這一問題。既方便了教師的教學,也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使得學生的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利用數軸法介紹金屬活動性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是比較抽象的問題之一。單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很難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這一問題,更不可能應用到實際中去。通過數軸教學法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還是先要畫一條直線,將直線的左側端點命名為“強”右側端點命名為“弱”,以此來表明直線兩端的強弱關系,而后再根據各個金屬活動性的強弱,依次由左向右書寫金屬名稱。這樣,一條表示金屬活動性強弱關系的數軸就建立好了。在教學中,老師根據數軸配以相應的實驗或者實驗情況介紹,就可以很輕松地讓學生了解金屬活動強弱的情況,有效地使學生去理解記憶而不是依靠死記硬背來掌握這一知識點。
三、利用數軸法幫助學生學習元素化合價
化合價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性質,這一性質可以用化合價數值來表示。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兩種情況,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是零。化合價知識的學習是初中化學學習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不能夠理解這部分知識,只能單純地依靠死記硬背來讓自己掌握這項知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都大打折扣。針對這種情況,優秀教師要切合實際地想出解決對策。數軸法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法。將一條直線根據實際需要均勻分成若干等份并畫好刻度,然后從左向右、從小到大依次在刻度上標注好所需數值,并將數值對應的元素名稱寫在上面。
四、數軸法在“物質溶解性”教學中的應用
物質的溶解性問題是初中化學學習中常常要面對的問題,很多題目和試驗都會涉及這方面的知識。學生能否熟練地掌握這方面的知識與很多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習題是否能正確高效地解決,試驗是否能夠安全順利地進行等。數軸法在這一知識內容的講解上也有著很好的應用。根據物質的溶解度在溫度為20°C時呈現的溶解性不同可以分為難容、微溶、可溶和易溶四種情況。將一條直線命名為“20°C時的溶解度”,均勻分成四個等份并依次寫上物質的溶解情況,然后依據物質的溶解性情況,依次將物質的名稱寫在對應區域內。這條數軸使物質溶解度的特點得以直觀地展現,方便學生理解應用這一知識點。
五、應用在“混合物中元素質量比”的數軸法
因為反應物之間的搭配比例或者反應時的條件不同,所以產生的產物也是不相同的。此外,還常常會涉及混合物中元素質量比以及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這類計算都十分困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更是難理解、難應用。初中教師在向學生講解這方面知識時,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數軸法更好地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使這一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變成易學點,使學生無論化學基礎好壞都能夠掌握這個知識點并能夠將其熟練應用到實際操作中去。
所以,初中化學教學的工作應該突破學科限制,將其他學科中可以利用的優秀教學方法借鑒過來,優化自己的教學質量,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數軸法正是這一做法的良好體現。通過數軸法的應用,初中化學學習將變得更加簡單,一些難點、易混淆點可以更加簡單清晰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真正依靠理解來記憶知識點,為日后高中的化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蔡賢金.簡析初中化學教學中數學方法的巧用[J].才智,2009.
[2]陸春華.談如何學好初中化學[J].文理導航:上旬,20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范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