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特征是“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這種教學法在我們學校已全面展開,有的老師向我交流了使用嘗試教學法的收獲。能使每個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讓每個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數學知識。但我還是猶豫、擔心。心想,我班的學生成績沒他們班的好,只有幾個學生能跟上。老師講他們都不專心聽,難道通過自學、小組交流等方式他們能學習成功。因為有這一擔心,我一直不敢嘗試。經過多次與同事交流我還是想嘗試這種教學法。一嘗試收獲還真不少。
一次,我講等腰梯形的判斷,按以往的方法,我講學生聽,學生練習。這次我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六個組,每組的水平差不多,每組一個組長。分好之后,我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看書,記住等腰梯形的判斷方法,然后,每個學生把書上的例題看一遍或抄一遍。最后把書上的習題先獨立完成,再在組內交流,最后把組內的成果寫下來。我四周巡視,時不時地點撥一下。然后才對疑難問題進行全班講解,讓學生明白道理。最后,再讓學生做一遍例題,鞏固知識,再做同類題,做到舉一反三。
這節課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我才發現我班的學生不是笨,而是老師的方法不對。在組內交流時,學生都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就連最不愛學習的學生都動起來了,真讓我大吃一驚。更讓我驚喜的是,請每組到黑板上展示成果時,有幾個組幾乎就有幾種方法,有的組的方法比我的方法還簡單。
在這節的嘗試教學實踐中,有這樣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課后我問了幾個學生,一個學生說:“我做了這節課的主人,學到的知識都是我經過觀察、動手、動腦、動口、活動而得到的,不像以前聽你講,完了之后做作業,好像是機器在做重復的事情。更主要的是我們有了進步老師和組長都能看到,及時給予我們鼓勵和支持,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也給了我成就感。”還有一個學生說:“這節課我能參與到學習中主要是老師相信我們,讓我們大膽地去嘗試,在嘗試中學會本領。”其他學生的說法差不多。這節課能有這樣的效果,學生說出了他們的心聲。這使我體會到學生成功嘗試在于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積極思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解決學生愿意嘗試、樂于嘗試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辦法,讓學生把嘗試學習變成自身的需要。其次,大膽讓學生參與嘗試。學生的嘗試能力是“試”出來的而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要放手讓學生去嘗試。不能因為學生的嘗試可能失敗而抑制學生的嘗試活動,讓學生在嘗試中學會本領。最后,教師的指導作用也不能忽視。因為學生的嘗試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有步驟的嘗試;教師不但要在學生嘗試中進行指導,而且在學生的嘗試前和嘗試后,都必須認真指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也要依賴于教師的指導。學生嘗試和教師指導這兩方面是互相依存、緊密聯系的。
這節課真的讓我受益匪淺,這充分說明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求知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學生掌握知識和思維方法的同時,教師要為之精心營造探求新知識的環境,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開展創造性的認知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師生互動,教學生動,使教學活動產生最佳效應。這種方法讓我嘗到了甜頭,還沒嘗試的朋友,你也嘗試一下吧,相信你也會受益不少。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宜賓市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