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發現:人們接受到的外界信息70%~80%來自于視覺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師生溝通中的無聲語言交流比有聲語言交流更為重要。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擔心學生做不好實驗,總是不厭其煩地指導、提示、小結。大量有聲語言的運用,大大降低了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致,不利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因而,實驗中減少教師的有聲語言,配合以無聲語言的交流,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實驗探究的課堂。
一、材料語言的巧用
1.用材料語言巧妙地過渡。很多科學實驗課是由相關的兩三個實驗組成的。我們往往是對每個實驗都指導、總結,學生剛沉浸在實驗的樂趣中,我們就要把他們拉出來聽總結,然后聽下個實驗的指導,整個課堂零散而沒有整體性。我們不妨用材料直接過渡到下個實驗,這樣,不僅不會打擾學生做實驗的興致,還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學《簡單電路》一課,當學生用小燈座、電池盒等元件完成了點亮一個小燈泡的簡單電路后,我沒有讓他們停下來總結,而是在學生沉浸在成功的興奮中時,給了每組一個燈泡和兩節導線。這時我沒有說任何話語,學生看到材料就心領神會開始點亮兩個小燈泡,而且他們挑戰的欲望很強,興致高昂,效果很好。
2.用材料語言拓寬思維。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是重要的目標之一,教材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有許多實驗設計。比如,用多種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用多種方法比較水和食用油的輕重等。這時,我想不必紙上談兵,引導孩子去想多種方法,而是將許多實驗材料(能用到的和不能用到的)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和材料對話、交流,選擇、嘗試,在想中做,在做中想,這樣更符合學生依賴具體內容的思維特點,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文字圖片的使用
文字圖片作為一種無聲語言既能夠傳遞大量信息,又能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們往往把文字或圖片做成一個個活動卡片在實驗教學時使用。
1.引發思考的活動卡片。在活動卡片上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做中思考。比如,教學“點亮小燈泡”的實驗,活動卡片上提示思考:在什么條件下電路能夠正常工作?什么時候不能正常工作?你能解釋這一現象嗎?點亮兩個小燈泡的實驗思考:你有幾種同時點亮兩個小燈泡的方法?試一試,并畫出能同時點亮兩個燈泡的連接方法。
2.操作提示的活動卡片。在實驗操作中,有許多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的問題,比如,實驗中需要控制不變的條件,操作規范方面的要求等,可以用活動卡片來提示學生注意。在連續10分鐘測量水溫的變化實驗中,活動卡片提示:(1)溫度計在這期間不要離開所測杯中的水,每2分鐘讀一次數,注意記錄每次的數據。(2)溫度計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3)讀數時,視線一定要與液柱的液面相平。
3.引導總結的活動卡片。這類活動卡片,引導學生記錄實驗中的數據或現象,并對數據和現象進行分析小結,得出自己的結論。還要注意提醒學生記錄實驗中的其他發現,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積極動腦的科學品質。
三、體態表情語的運用
在巡視指導小組實驗時,我們盡可能多地使用體態表情這種無聲語言。對表現很好的小組豎起大拇指示以贊賞的微笑;對于孩子們能解決的問題,不提示,而是做一個想問題的動作鼓勵他們再耐心想一想;當學生的實驗操作不規范,用手勢來提示他們。久而久之,和學生形成了默契,實驗課堂上就不是吵吵鬧鬧,而是安靜、和諧、高效的課堂了。
總之,實驗教學中減少教師的有聲語言,能更好地體現學生實驗探究的主體地位,而無聲語言的運用,能夠創造安靜和諧的課堂氛圍,利于孩子靜心思考,利于嚴謹科學思維品質的培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