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語文教師都知道作文在語文學科乃至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性。日常教學中教師下的功夫不可謂不大,學生寫得作文不可謂不多。但作文教學的現狀仍然乏善可陳,相當多的學生一聽教師布置作文就立刻把嘴張得大大的發出很夸張的“啊”。這足以證明學生對作文畏懼到何等地步。為什么師生在寫作方面下了巨大的功夫而學生卻仍然懼怕作文呢?為什么學生寫了很多作文卻仍有大量的學生寫不出較好的作文呢?我認為應該在這幾個方面再多注意一下,或許會對農村中學生的寫作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作文寫作要做到文中有我
日常教學中翻閱學生的作文,一個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生在作文中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能夠有意識地寫自己的見聞感受;不敢在作文中表現自己的思考。這可能有怕泄露隱私的想法,但我長時間觀察了解后認為是學生對自己周邊的一切了解太少,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缺少足夠的觀察,因此,怕寫出來的文章不好而被別人笑話。還有一部分學習不下功夫的學生養成了不動腦的壞習慣,一說寫作文就去翻作文選,寫出來的文章距離自己的生活十萬八千里,明顯流露出假的痕跡。
鑒于此,我認為應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提醒學生觀察生活,寫自己周圍的人和事,比如,寫家庭成員之間的事,還有每天和同學生活在學校里會有許多的事發生,可以注意觀察,選擇性地寫對自己有所觸動的事。
二、要“法乎其上”
一說寫作文學生就去翻作文選。作文選已成為學生寫作時的必備參考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買作文選,更有個別學生不知從哪兒學來寫作文的絕招——“背范文”,有選擇地背幾篇范文以便在考試時默寫出來,用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來求得作文得高分。
這部分學生忽視了我們身邊最重要最精美的作文選:語文課本。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有人會說這種說法不恰當,認為課本里的選文遠遠超出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水平,學生可以學,但作為范文則太高深,不利于學生模仿。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對語文教材不熟悉的表現,是對中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生的寫作實際不了解的表現。語文教材上的相關文章不僅能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也能帶給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帶給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的角度。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作者寫自己小學畢業典禮上的事,由胸前戴的花想到病中的父親對自己的教育和關愛,言辭懇切,抒情自然,雅中間雜通俗,抒發了感人的父女之情。
學生還可以從課文中學習寫作的方法技巧。農村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比較內向,敢于主動發言和提問的極少;在寫作上也同樣縮手縮腳,記事單薄,語言平淡無味,缺少一些必要的寫作技巧。而這些內容要從學生作文中學習,也不會有太大的收獲。還是課文中蘊含大量有益于學生寫作的方法技巧。如,《皇帝的新裝》一文中的夸張、想象;《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的雙線交織敘事;《阿長與〈山海經〉》一文的欲揚先抑、有詳有略等等,都能讓學生學到文章構思安排等方面的技巧。如,《社戲》中幾位小伙伴不同的言行顯示出不同的性格;《我的第一本書》中個性分明的老師和學生不正是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動作描寫的結果嗎?所以,我屢次提醒學生要讓文中的人物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你不能把他的手腳捆住,嘴巴堵住自說自話。我發現認真按照要求模仿課文寫作的學生在寫人敘事方面有明顯的轉變,練習中所寫的人和事有了眉目,有了細節。
三、習慣成自然
寫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做的事。農村學生有學習方面的不足,但也有自身的韌性和執著。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養成寫作習慣是學生寫出好文章的一大前提。具體來說,寫日記是最好的辦法,但如果只有學生自己堅持,恐怕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我認為在學生習慣養成中,教師的作用極其關鍵。教師要督促學生堅持寫作,每天寫作,寫自己的家庭、同學,寫自己的見聞感受。教師還要給予恰當的評判,給予合適的鼓勵和指導。習慣的養成不是三五天就能完成的,不僅一位教師注重這個事情,不同年級的語文教師都要關注學生寫作習慣的養成,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寫作習慣,有了寫作習慣的學生就有寫出好作文的可能,有了寫作習慣的學生也就會熱愛自己身邊的一切。
總之,學生的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師要勤于指導,要有恰當的方法,如上文提到的立足課本。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寫作的習慣。說一千道一萬,學生沒有好的寫作習慣就不可能有寫作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安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