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歷史教學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要不斷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以使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然而,這就要求教師將歷史課堂回歸本真,使學生對歷史有一個更加正確、全面的理解。讓歷史課不是為了學科的存在而存在,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了解中華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了解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對于初中的歷史教學經驗,我有一些淺薄的認識。
教學內容如何呈現出來,如何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吸收書本上的歷史知識,說到底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合理運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一、注意文史結合的形式
課堂上,我充分運用有關語文知識,將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勝的典故,恰當穿插,通過巧妙的設疑,精心的引導,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學習《秦漢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這一課時,向學生提出“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這些成語包含哪些驚心動魄的歷史場面,能一下子引起學生的興
趣,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海洋。
二、聯系有關歷史的影視作品或小說等形式
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問我小說或電視劇上的人物和情節是真實存在的嗎?抓住學生的這種好奇、探究的心理,在課堂上我結合一些課文內容進行強調:某些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表現,并非完全真實地再現歷史。如,最近熱播的《甄嬛傳》,其實歷史上甄嬛其人并非真實存在,而是作者根據劇情要求虛構的。還有被宣傳為正劇的《康熙王朝》中,容妃其人的存在也是值得考究的,包括后面容妃的稱謂、經歷等,都是歷史之謎。讓學生知道沒有歷史常識的人很容易被誤導。這樣,歷史思維就不知不覺地在學生腦海中應運而生了。
三、歷史教學應提倡形式的多樣化,不能局限于單純的講授課
我們應當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學以致用,學用結合,而不是將書本知識進行簡單的搬運。比如,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歷史小故事演講,在上《宋代社會生活風貌》一課時,我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你穿越到了宋朝,你的生活是怎樣的,面對人和事,面對當時封建的傳統,你應該怎樣去處理,從而理解和掌握課本上的內容。
細心、耐心、誠心是做好教師工作的基礎。教育學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教學中,備課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備課不充分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每天我都花大量時間備課,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聽課也是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每次聽課都能讓我受益匪淺。課下,我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做到因材施教,實行“抓兩頭,促中間”的輔導方法,力求提高本班學生的整體成績。令人欣慰的是,在2010、2011兩年中考中,我的學生吳冰瑤、吳煥同學都取得了較好成績,并以總分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取了市一中。
成績已成為過去,今后的路還很長,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進一步鞏固“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思想,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
(2)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進一步學習現代歷史教學理論,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效率。
(3)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加強自我修養,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熱愛學生,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教學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工作,立足三尺講臺,塑造無悔人生!
(作者單位 安徽省池州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