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活動內容和方式,通過嘗試、操作與探索,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活潑地學習知識和獲得技能。為了提高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興趣,發揮區域活動在幼兒參與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在區域活動的材料準備及投放等方面做了這樣的探索和實踐。
一、根據教育目標投放材料,讓材料有效地體現教育目標
區域活動中,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基礎,不同的材料,就可引發相應的活動,達到相應的目的。老師在投放材料時,既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和特點,又要結合本班幼兒現階段的培養目標及興趣需要,使材料充分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最終為教育目標服務。
如,實施“發展幼兒精細動作”這一目標時,教師在設置相關活動內容時有走迷宮、拼圖、穿珠子、建構玩具、扣扣子,并投放了各種材料(畫筆、橡皮泥、剪刀、彩線)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去選擇材料,這樣幼兒參加哪一項活動內容都可達到這一目標的要求。在另一個有關科學探索的小實驗中,教師也提出了多種有趣的、直觀形象的,能激發幼兒探索欲望的材料,如,在沉浮的小實驗中,幼兒可將紙片、木塊、鐵片、塑料玩具等放入水中觀察,并發現鐵片是最快沉到水底的,木塊和塑料玩具浮在水面上,而紙片是先浮到水面上,然后才慢慢地沉到水底去。通過操作觀察,幼兒發現了很多問題,有了問題,幼兒就會繼續去實驗、觀察、探索。通過自己的實踐,幼兒逐漸有了科學探索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時,要做到目標在前,選材在后,讓材料有效地體現教育目標。
二、根據幼兒興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
許多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到處都是色彩豐富、形狀材質各異的操作材料,材料豐富是好的,環境的支持作用是通過教師的材料提供表現出來的。但事實上,豐富與繁雜之間,往往只有一步之遙,教師為準備這些材料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而其他的教學時間就會減少。更有甚者,為了使環境盡快豐富起來,多快好省,孩子不僅得不到動手制作的機會,還被拋到一邊,不能參與到活動之中,而更可惜的是,繁雜往往使材料的功能被淹沒,過多過雜的材料,盡管能吸引到幼兒,但也容易讓幼兒分心,不能專一地進行活動。
因此,我們可通過材料之間的組合,讓各區域之間的材料都動起來,使材料盡可能為多個目標服務。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投放材料做到一物多用。這樣做不僅讓教師有更多精力去關注幼兒的發展,而且還給教師提出了更多思考的要求。
如,教師在科學區投入了各種種子,并和幼兒一同種植,制作了觀察記錄表,引導幼兒觀察并記錄種子的生長過程;在美工區,讓幼兒發揮想象,用種子粘貼各種圖案。同樣,一卷色彩鮮艷的禮品包裝紙,在美工區,可讓幼兒通過裁剪,卷成一個個紙圈,再穿成一串做成裙子、項鏈、手鏈等裝飾品;在數學區,教師投放了記錄表和水彩筆,引導幼兒利用自制的彩色項鏈進行比較長短,記錄紙圈排列的順序及顏色分類等活動。這樣區域間的材料,通過互動和組合,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在簡單中體現出豐富。
三、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體現材料的層次性和漸進性
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考慮幼兒間的差異,分析他們最近發展區的活動材料,估計出現的操作層次,將材料的操作要求細化,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
如,在益智區的“圖形寶寶”中,教師提供多種圖形卡片,有大小不同、顏色形狀各異的幾個層次,讓幼兒通過操作探索發展其思維能力和觀察力,能力一般的幼兒可以選取同種顏色的圖形進行區分和比較大小,能力較強的幼兒可按大小或顏色等不同特征進行分類和排序。在智力游戲“翻板拼圖”中我們也為幼兒設計了兩個層次,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操作十塊以上的拼圖,中等水平的幼兒選擇簡單的只有五塊板的拼圖。同樣在美工區,教師準備了:沙貼畫、絨線剪貼、稻草剪貼、彩紙剪貼等材料,難易各不相同,可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活動要求,這樣既滿足了幼兒的探索欲望,又充分發揮了活動材料的教育功能。
在操作中,還應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分期分批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投放材料,使孩子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循序漸進地得到發展。如大班的操作探索區“奇妙的鏡子”主題中,教師先投一面鏡子讓幼兒玩,而后提供雙面鏡,讓幼兒去觀察,感知其中的趣味性,孩子們驚奇地發現鏡子里面東西多了,最后提供三面鏡子的萬花筒,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新的知識,隨著教學要求的不斷遞進,幼兒的探索欲望不斷上升,在不斷獲得新的體驗的同時,促進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在區域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活動材料確實是區域活動實施和開展的核心,它既是幼兒形成能力、積累經驗的載體,又是教育目標與幼兒自身互動的中介,因此,作為教師在活動中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主動去獲得感性的知識,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 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云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