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校園自殺事件和中小學生的自毀行為反映出我國部分青少年學生生命意識的欠缺,暴露了學校教育中對中小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蘇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教材很好地提供了實施生命教育的教材資源,作為中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要強化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勇于擔當,深刻把握生命教育的內容,研讀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斷提高生命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青少年自殺;教師意識;內容構建;途徑選擇;課程滲透
2012年9月10日是第十個世界預防自殺日,有關200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自殺率為22.23/10萬,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約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已經成為我國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歲到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尤其令人震驚的是,近年來自殺年齡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青少年自殺者正值青春年少,求學良機,為何要選擇死亡之路呢?很多研究學者認為:生命意識的淡薄、生命意義的迷失是自殺背后的重要原因。加強青少年生命教育無疑是一劑解毒良方,作為一名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樹立生命教育理念,給生命教育以必要的關注和實踐責無旁貸。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動中進行教育,是通過生命活動進行教育,是為了生命而進行教育。從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認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為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讓青少年認識生命和珍惜生命成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倡導以人為本和尊重、理解、關愛、信任每一個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開端。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下,各種以促進中小學生生命健康成長為主題的活動積極主動地開展著,并取得了許多令人欣喜的成績。江蘇、上海等省市更是創造性地開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學活動,有關生命教育的教材編寫、教學大綱的試行也取得了較大進展。
生命教育的途徑很多,可以課程的形式來進行,可以把生命關懷體現在教學活動中,亦可以在生活中進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爐灶,作為較早關注生命教育的江蘇地區,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充分重視、利用好現有教材,整合學校生命教育的資源,講透、講清生命教育的內容,增強生命教育的效果。
作為實施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蘇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的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充分滲透了生命教育的思想,提供了較多的實施生命教育的資源,特別是《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熱愛生活》和第五單元《遵紀守法》。
為拋磚引玉,筆者擬從生命教育內容的角度對蘇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教材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整合,以期同行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教材中滲透的生命教育資源。生命教育的內容從橫向來看涉及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我與自我的關系、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自然的關系、我與社會的關系;在縱向上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生理取向的生命教育、社會取向的生命教育、精神取向的生命教育。
蘇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生命教育滲透的知識點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蘇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教材很好地滲透了生命教育的內容,教材的編者是具有前瞻性的;從生命教育的角度來說江蘇的學生是幸運的,生命被關注,意識、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被關注;江蘇關注學生成長、胸懷教育理想的思想品德課教師是幸福的,我們不必另起爐灶編寫有關生命教育的教材;作為江蘇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又深感責任重大,我們理應有更好的擔當,更好的作為,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來自于我們對學生的關注,來自于一名教師的教育使命。
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首先要增強生命教育的意識。
思想品德課作為一門特殊課程,擔負著多種功能。品格教育功能無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不斷提高,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作為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勇于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在現有課程體系下思想品德課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主陣地,我們是中學實施生命教育的主力軍。沒有這種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是做不好這項工作的。增強生命教育意識還需要教師對學生有真摯的愛。生命是需要相互溫暖的,愛是教育的基礎,教師只有在言行中真正關心、尊重、理解、愛護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通情達理。增強生命教育意識更需要教師做有心之人。多積累案例素材,多關注學生日常情緒變化,問題早發現、早疏導。
其次,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善于挖掘、使用好顯性和隱性的生命教育內容。
從學生的現有生活及生活經驗出發,關注學生現實中面臨的困惑,充分運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事例作為教學資源實施生命教育。當代媒體快速而發達,相關案例面廣、量大,教師要選擇那些與學生密切關聯的具有典型性的案例進行解剖,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通過身邊活生生的案例進行教育,契合了中學生自尊、模仿、從眾的心理發展特點,易于被學生接受,教育實效性較好。
教師要從學生的成長出發,幫助學生構建正確對待生命,正確處理生命問題的意識、知識和技能。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對生命的體悟有限,又正值青春期,遇到困難、挫折容易沖動,有時會有過激的行為。教師要了解中學生發展的心理特點,作為成年人,在人生經歷、對生命感悟方面應該有更多的經驗積累。學生的需要是高效教育的內在源泉,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現有蘇教版教材,挖掘身邊生活中的隱性生命教育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科學、基本的生命觀,讓“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呵護生命成為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構建基本的生命觀,教師就要從宏觀上正確把握生命教育的內容,只有從宏觀上把握生命教育的內容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在教學中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時,要關注課程實施的技術,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要用“話題”引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矛盾沖突中學會正確面對、認識、選擇。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讓學生在互動中學會思考、探究、感悟。
要讓活動來檢驗和提高知識和技能。實踐鍛煉法在對中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例如,用負重活動的方式來體驗母親孕育生命的不易,有助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模擬災難逃生的活動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知和行統一起來,驗證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培養技能的積極性,形成和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
生命教育使人愛生命,活出生命的意義和燦爛。讓我們關注生命,關注生命教育,用生命去溫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用生命去點亮生命!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1.
[2]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10.
[3]袁衛星.讓生命在教育中詩意地棲居,20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科技城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