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勢政策課具有時效性強、知識面廣、教師隊伍復雜、教學方法豐富等特點,應當利用好這些特點,提高該門課程的實效性,在教學內容上找到“雙統一”、教育渠道上挖掘“雙結合”、教師隊伍上強調“雙互動”,形成“三雙模式”是高校形勢政策教育的創新。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模式;創新
形勢政策課具有時效性強、知識面廣、教師隊伍復雜、教學方法豐富等特點,無形中削弱了教學的實效性,增加了教學與管理的難度。為進一步完善形勢政策課的教學環節,整合教育資源,切實增強該課程教育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染力,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對形勢政策課教育模式進行了研究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雙統一”
形勢政策課的教育內容除了一些基本理論外,與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央地方政策的調整決定了這門課程教學內容永遠在不斷更新,同時,教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學科多領域。這些決定了形勢政策課的教育內容要堅持“雙統一”原則。
(一)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形勢政策教育首先要堅持思想政治的原則性即以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教育為本,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形勢政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形勢政策觀。在堅持原則性的同時,根據不同年級靈活選取不同教育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差別教學,做到教育內容與各年級的思想實際相吻合,如,一年級的學生理論水平不高,首先從認識方面著手,對他們進行國情世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戀愛觀教育;對二年級、三年級的學生進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及社會主義與集體主義教育,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對四年級的學生進行有關的就業教育,引導學生認清形勢政策,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二)知識性與方法性的統一
形勢政策教育涉及領域廣,而課時安排少,如同“隔靴搔癢”,這要求我們變教育內容的“多而雜”為“少而精”,抓住關鍵,注重實效,提高形勢政策課的知識性。同時強調,“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學會用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方法觀察形勢,用因果聯系挖掘事物的本質,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解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特殊性規律,預見形勢發展與政策提出的必然趨勢,全面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政治覺悟。
二、教育渠道的“雙結合”
(一)“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
校園文化活動是形勢政策課的有效載體,把第一課堂教學內容融入校園文化中,通過常態化、多樣化的活動和生活性、趣味性、創造性的方式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展現欲。同時把校園文化活動與學生關心的形勢政策熱點結合起來,開展主題校園活動,如,學習“七一”講話“勝利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等活動。
(二)“第一課堂”與實踐“大課堂”結合
形勢政策教學的特點是靈活性,這注定了僅靠課堂教育是不夠的,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是運用深化理論的主陣地。學生只有走進社會、貼近群眾,才能獲得一手材料。同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要深入農村、社區和企業開展調研活動,幫助他們了解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矛盾問題;圍繞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問題,積極倡議學生利用寒暑假回鄉考查當地文化建設與發展狀況,發掘當地文化資源;圍繞“三農”問題,開展共青團中央的“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教育活動。
三、教師隊伍的“雙互動”
(一)課前集體備課,實現資源共享
形勢政策課教師的每一次課程設計都要符合時效性,相對其他理論課教師而言,教師面對的內容永遠都是新的,同時還涉及多領域多學科,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要充分發揮教學隊伍的優勢,實行課前集體備課,提前將專題交給教師,讓他們自己選擇所擅長的內容。主講教師負責一個專題,然后集體備課,備課組提出各自意見并確定講稿后,就同一內容給多個班級講授。這不僅發揮了教師的主動性,減輕了他們的備課負擔,也可以在備課過程中,集思廣益、百家爭鳴,還使教師有了相對固定的教案,強化了對內容的把握。
(二)課后交流反饋,互助帶動發展
要促進形勢政策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除了課后交流反饋外,更重要的是專兼隊伍的互相促進,共生共建:形勢政策課專職教師長于理論教學,缺乏對學生思想動態的準確把握,而作為兼職教師的各學院黨委領導和輔導員,長于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但專業功底不強。形成兩支隊伍互相交流機制,各自融入對方的工作中,這既有利于專兼隊伍在互通有無的過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也有利于在共同工作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進而形成全員育人、互動互助的良好局面。
形勢政策課作為一門課程建設,離不開教學內容的整合統一、教育渠道的拓展結合、教師隊伍的互動共建三個環節。如何實現形勢政策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
參考文獻:
[1]程麗.抓好兩個環節激活形勢政策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0.
[2]韓瑋.理工科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S1).
(作者單位 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