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中學生的首要任務,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中學生的自我形象和心理狀態。而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學習積極性的高低又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們知道學習動機決定著學習積極性的高低,因此,可以說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是學習過程的核心。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想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覺地學習,全面地發展,就必須注意研究其學習動機,并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明確學習目標
目標是學習者要達到的結果,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這里的目標,既指教師告知學生每節課的目的和意義及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也指教師幫助學生制訂具體、明確的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與發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里講到: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意義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標,這種目標來源于我們的需要。教師在幫助學生制訂學習目標之前,先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幫學生找到自己在學習中的期望,引導學生形成切合自身需要的學習目標。目標的制訂過程要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即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目標的制訂當中來,通過學生自己的行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讓他們形成一種責任感,促使他們自覺地去學習。但是,制訂目標必須有層次性,既要有學生發展需要的總方向大目標,又要有適合學生當前學習的小目標。所以,在制訂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懂得將目標逐層分解,如同爬山一樣,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靠近學習的頂峰。另外,目標必須與學生當前的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制訂目標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難度要適中,不能逾越學生的現有水平,同時也應有一定的難度,能促進學生去思考、去探索。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里的興趣更多的是指對學習活動自身的興趣,只有對學習活動本身,對所學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才會有強而持久的學習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新穎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以及豐富、生動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問題情境
“疑”是激發思維的起點,“疑”是激發思維的動力。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實踐也證明,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提出與教學有關的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是激發學生認識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中學思想品德課上,先給出一個故事從中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能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四、領悟學習意義
以生動活潑的方法使學生了解某一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引起他們進一步探討的認知需要。例如,講思想品德課《好習慣受用一生》,結合學生一天的生活場景,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貼近生活,并發現的確如此,好習慣受用一生,我們要培養好習慣,改掉壞習慣。自覺學習本課的相關內容。
五、反饋學習結果
學生及時了解學習的結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學知識在實際中應用的成效,解答問題時的正確與錯誤,以及學習成績的好壞等,均可激發起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機。這是因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效果總會存在一種期待,社會心理學家把這種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兩種。結果期待是每個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強化)的推測。效能期待是指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推測。這二者結合起來就構成了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即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在有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并有了逐層分解的學習目標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為的決定因素。如果能夠及時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使學生在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會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比如,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問過后,要及時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適當的評價;測試過后,要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成果,并給予準確、具體的指導,這樣便能使學生不斷地意識到自己在進步,從中受到鼓舞。
學習動機對學習活動起著發動、推進、維持的作用,缺乏動機,則學生不能專注于學習,學習行為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也不能維護。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動機的強度越大,學習效果就越好,而動機過強,不論是內部的抱負和期望過高,還是外部的獎懲誘因過強,都會使學生專注于自己的抱負和外部的獎懲,而不能專注于學習。同時,在學習動機過于強烈的狀況下,個人的注意力與知覺范圍變得過分狹窄,容易產生焦慮,這樣反而限制了正常的學習活動,降低了思維效率,阻礙了學習。這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使學生理解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系,維持恰當的動機水平,以促進其學習成績的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