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學課改的不斷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維受到了大家的關注。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師生互動和合作的基礎上的。那么,初中數學課堂放手如何做到恰到好處,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得到充分的體現呢?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從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展示成果三個方面就數學課堂中如何放手,并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了探討。
一、換“有目的地引導”為“放手讓學生自主摸索”
我們很多老師在引進一節新課的時候,往往是有目的性地小心翼翼地導入新課,甚至有的老師“直入主題”。我所謂的自主摸索,就是摒棄老師有目的地導入課,在課堂上,利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在老師的引導組織下,放手讓學生去摸索去發現本節所要學習的知識點以及重難點,以及對本節知識拓寬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下面談一談我的一些做法。
1.明確任務,自主摸索
學生根據自學后對本節知識點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預設學習目標。然后,學生再通過自學、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形式初步達成預設目標,并對自己找出的重點、難點問題先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生成新的學習目標,為展示成果做準備。
2.預設問題,引入探究
如,《30°,45°,60°的三角函數值》這節課學習中,教材中把正弦、余弦、正切混在一起一共提了三個問題,如果學生按照教材提供的問題進行探究達不到老師所期望的目標。我借鑒舊教材的處理方法進行了歸類,在黑板的一個版塊上我畫了三個直角三角形(分別含有30°,45°,60°角)。在這三個直角三角形下面附加四個問題:(1)你能求出30°,45°,60°角的正弦值嗎?(2)請你觀察以上三個函數值,你能找個竅門以最快的速度記住它嗎?(3)請你總結一下正弦值是隨著角度如何進行變化的?(4)請同學們比較以下函數值的大小。下面的余弦、正切仍然按照這樣的思路設計問題,本節課的探究效果還是很理想的。這樣,經過一系列的探究后,比老師“直入主題”的導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規律。
二、換“學生的孤軍作戰”為“放手讓學生合作交流”
俗話說:“兩個人的智慧勝一人。”將學習任務分配給每個學生、每個小組完成,先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可能隱含的規律,來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每個小組的集體智慧,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回顧探究情況,進行組內、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過形式多種多樣的師生、生生的互動學習、感受交流,根據學習進程,不斷生成新的學習目標。
三、換“老師的展示”為“放手讓學生展示成果”
在一節課中,我們很多老師學會了包辦:“包想”“包講”“包做”,往往會出現“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收效不大的局面”。這種“老師累,學生并不領情”的局面很讓老師們深惡痛絕。那么又如何讓學生“領情”呢?那倒還不如把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來“展示成果”!
這個環節是展現提升環節,各小組根據組內討論情況,對自己組的學習任務進行講解、分析等,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都會的不展示,學生出錯率高的,一題多解的,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能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內容將是我們展示課重點的展示對象。那怎么展示呢?
1.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恰當的時候給學生“加油喝彩”
學生在研究教師所給“展示”問題的基礎上,每一個小組對本組所要展示的問題進行認真研討和準備,并指派一名代表“登臺”講解或指派幾名代表共同“表演”,只要學生展示得有水平,講解得有道理,就恰到好處地給學生“加油喝彩”!
2.鼓勵學生發現和反饋不同的方法,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
當一個同學講解完以后同組的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其他組的同學也可以隨時切磋,甚至批駁。有不同方法的學生還可以講解其他的方法。注意每個學生展現的機會,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敢想、說、問、演、答,張揚個性,釋放潛能。
3.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評與互評
最后一個“放”,就是別忘了放手讓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自評與互評:(1)知識點。(2)解題的關鍵。(3)注意事項。(4)容易出現的錯誤。(5)輔助線的添加,輔助線的添加規律。(6)做題時出現的錯誤。(7)一題多解的不同點與相同點。
這種“收放有度”充分利用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生表演展示”這一教學組織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一節好的課,不僅僅在于“講的是否精彩”“講的是否到位”“講的是否透徹”,更重要的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讓課堂的本質回歸到“學”而不在“講”,要把充足的時間留給學生學,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亭湖區永豐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