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高年級的教學中繼續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任,這是現代學校教學最基本的任務之一。主要介紹了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提出了設計獨到的問題,啟迪學生思維的方法,以及思維策略實現多樣化,發散性思維逐步形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人才,首先要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從低年級至高年級對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訓練,還要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一、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
人們根據自身的需要會產生一種動機,這是因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它在人們的行為活動中形成了一種內動力。所以,對學生思維動機的激發,要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進行培養。
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動機怎樣進行激發呢?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對教材中的知識因素進行有意識地挖掘,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對知識的重要性有所認識,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價值,并進一步形成思維動機。
比如,在除法算式中如果存在除不盡的情況,可以通過“進一法”與“去尾法”解決問題,比如,可以用商的近似值解應用題。取商的近似數的應用題時,先出示題目:小紅的爸爸要將3.2千克酒分別盛在幾個玻璃器皿中,每個玻璃器皿最多可盛0.5千克,需用幾個玻璃器皿。先讓學生自己讀題,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學生答出所需玻璃器皿的數量時,主要是觀察3.1千克中有幾個0.5千克,教師再讓學生猜一猜所需玻璃器皿的個數,然后由學生自己得出結果。最后所得的數是6.4,再提問學生:“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我們需用6個玻璃器皿可以嗎?”學生會說:“不行。”教師再提出問題:“為什么?”學生都回答還需要再準備一個玻璃器皿盛裝剩下的0.2千克油,最后得到的答案是需要有7個玻璃器皿方可。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猜測進行驗證,老師指出,有些得數是不能四舍五入的,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位,這種方法也稱為“進一法”。隨后用同樣的方法教學“去尾法”。因為這些例子與我們的生活存在密切的關系,學生很容易理解與掌握,這樣學生探求新知,培養思維能力的動機得以引發。
這樣設計的教學可以實現知識與生活相結合這一數學思想,還使學生明白了所學知識要與生活實際進一步結合。學生了解了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與生產的相關問題,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加入下面的教學活動中。由此可以看出,思維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思維動機的激發,使思維的各個環節得到訓練。
二、設計獨到的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對自己思維活動的組織存在不足,缺乏獨立性與歸納概括能力,大多數學生也只是看到什么就會想到什么。為了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以提高,還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示范作用、引導與指導作用,使學生的思維方法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給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激發,使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被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長期處于活躍狀態之中,會得到有效的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結合教材的重、難點與學生的實際提出具有思考性、深淺適度的各種問題,這樣,每名學生的思維都被激活,在正確的思維方法引導下,對新學習的知識有所掌握。在提出問題時,教師還要對提問的內容和方法引起注意,提問不能局限于“是不是?”“好不好?”這些提問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出的問題過難,或者沒有明確提問,學生不能正確回答問題。教師要多問,使學生對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類比等經常性的邏輯思維形式逐步掌握。比如,在解答應用題時,學生讀題要仔細,一邊讀一邊想,題目內容要弄清,對題意可以進行復述,教師還可以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比如:“題目中已知的條件有哪些?”“為解決所提問題還需要知道哪些條件?”“通過這一條件你總結出的結論是什么?”等等,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能只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
三、思維策略要多樣化,形成發散性思維
創新思維的核心取決于發散思維能力的發揮程度,如果發散思維不存在就別說思維的集中了,更談不上思維的創新與求異。如果我們遇到問題,其實會有多種不同方案來解決。在數學教學中,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引導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來探索問題的解答方法,使其產生更多、更新、更獨特的解題策略。在對事物進行分析時,使學生的思維巧妙地向縱、橫兩個方向發展,拓展學生對問題認識和思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同一個問題會有多種不同的解決途徑,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以促進他們更全面地認識事物,從而增強學生的思維強度,使學生的思維品質進一步優化。
總而言之,傳授知識不是小學數學的教學目的,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進一步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中讓學生總結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良好思維品質得以培養,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郭思樂,喻偉著.數學思維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 江西省上猶縣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