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習慣決定學業成敗,下面分析如何培養初中生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
關鍵詞:初中物理;良好學習習慣;培養
習慣是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它通常形成于接觸新事物的適應階段。
接觸某類事物初期一旦對其形成定式,日后再改是相當困難的,而且這種定式直接影響對該類事物的進一步研究。學習習慣左右著學習效果甚至影響一個人的做事風格。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才能順利、通透、熟練地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才能保證物理教學的質量。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呢?筆者結合親身教學經驗,做如下分析。
一、預習的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主動性,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自發地進行課前預習。另外,從最開始上物理課,教師要教育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并加強指導,傳授科學的預習方法,認真布置預習提綱,幫助學生明確預習要求,在開始階段及時檢查預習情況,使學生逐漸掌握科學的預習方法,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二、及時復習的習慣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過程“先快后慢”。從最開始教師要注意適度提醒學生課后及時復習,并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復習課。通過課后復習可以理順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大腦中形成的聯絡。開始新課時,教師應該合理留出復習上節課知識的時間。比如,上節課講的是浮力,可以適當提問一些關于阿基米德原理的問題。
三、研讀教材的習慣
逐字逐句仔細研讀物理教材的良好習慣,可以極大地促進物理的學習。有些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意這一點,苛求憑借自己課上的講解,就可以培養出優秀的物理人才,這個認識是多么的愚昧。真正物理學得好的人,相信大家都有這樣一個體會:有些東西光靠聽講是不清楚的,只有自己逐字逐句地看完課本,頭腦當中就會非常清楚而且充滿了自信。課本是最好的老師。逐字逐句研讀教材可以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而且掌握研究方法。研讀課本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情。教育不僅要教授知識,還要傳授研究知識的方法,更要注意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凡是在某一領域有所造詣的人,必然有自己的過人之處,必然以自學為主。只有獨自去研究課本,才能真正完全獨立思考,回歸自己的本源。這些知識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充分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教師要把教育學生養成研讀課本的習慣貫徹落實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四、回歸教材的習慣
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速度的概念。什么是平均速度?什么是瞬時速度?我們平常所說的速度到底是哪一種速度?這些問題光靠冥想是毫無意義的。教師要注意在這方面做好指導。讓學生明白最好的辦法是回歸教材,逐字逐句研讀相關內容。教材都是經過專家反復修改的,從每一句話、每一個用詞的角度來講都是非常精確的。學生在最初研讀教材的時候,不管多么認真,即使自我感覺良好,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沒有問題。很多問題只有在做題過程中才會遇到,這時就必須回歸教材,抓住難得的提高機會。督促學生經常回歸教材,提高學生對教材的重視程度,是一名教師應該承擔的責任。
五、重原理的習慣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核心,它研究物理對象的本質規律。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培養學生一絲不茍、追問“為什么”的習慣。例如,在講解《浮力》時,涉及了“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告訴我們:“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一般的,老師在講解這一章時,想不到應該給學生揭示阿基米德原理的本質,錯失了培養學生物理思維的絕佳機會。我在教學中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核心的問題:“為什么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水的重力?”當我在課堂上提出這個問題時,同學們都表現出一副非常好奇的表情。物體在液體中處于一個沉浮狀態后,所受的浮力顯然完全取決于液體,跟這個物體究竟是什么沒有關系。然后有學生補充道:“噢,那么說,如果用一個物體去替換它,只要排開完全一樣的那部分水,所受到的浮力就會完全相等。”緊接著,另一位學生沖動地站起來:“我知道怎么說明了。物體在液體中處于一定的沉浮狀態時,必然會排開一部分液體,設想把被排開的那部分液體補上,那么周圍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一定等于對這部分液體的浮力,補上之后是平衡的,所以,這個浮力就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采用這樣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開動腦筋思考物理問題的習慣,讓他們體會到了研究物理原理的樂趣,對今后的學習無疑有很大好處。
總之,作為當代的物理教師,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