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部新課改的逐步實施和小學音樂教育教學體制改革深入,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開始引起了廣大中小學教育管理部門和任課教師的關注。對此,擬從小學音樂教學實際出發,淺談如何做好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能力訓練,力爭讓“音符潤澤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是指通過音樂教學中美的音色、美的和聲、美的節奏、美的旋律構成美的藝術形象,進而通過對優秀音樂作品的演奏、演唱、欣賞等教學活動,將受教育者帶進一個真、善、美的藝術殿堂。《義務教育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程的根本價值也在于通過聆聽、表現音樂和相關的音樂創造活動,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審美觀形成的初始階段,良好的音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對此,筆者就當前教學實際淺談如何做好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以期對今后的音樂教學水平提升提供有益的經驗。
一、關注情境創設、激發審美情趣
處于6~12歲年齡段的小學生感知美、表達美的能力尚待開發,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十分重要。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激發小學生審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而筆者認為,語言與音樂穿插結合的方式最為有效。具體來講,就是要善于創設美好的音樂情境,以語言故事穿插的形式幫助小學生聆聽樂曲、感知樂曲。在課堂引入階段,任課教師應當堅持以音樂引導為主,語言講解為輔。筆者認為,在今后的音樂課堂上,應當堅持音樂貫穿的方式,引導小學生自我體會和自我感知。每一個人對于樂曲的理解和情感發散不盡相同,所以,不論在音樂教學還是在音樂鑒賞中,都應堅持以樂曲貫穿、以節奏律動、以語言配合的方式,通過音樂情境的創設幫助小學生提高情感的自我感悟能力和美的自我鑒賞能力,進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音樂故事的穿插也十分重要。小學音樂教材中音樂作品的題材廣泛,其中所蘊涵的文學內涵也十分豐富,因此,任課教師應當及時地把握音樂內容,尋找相關的文學故事,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地體會樂曲中的美,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又提升了學生自身對“美”的理解,進一步激發了審美的情趣。
二、重視個性發展,拓展審美空間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發展的個體,有著不同的領悟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既應當從班級整體看到學生的共性,又應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盡量在教學中使每一名學生的音樂潛能和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是一個挖掘潛能、普及美感的地方,但學生的音樂天賦不同,對于美的感知亦不相同,音樂天賦較高的學生,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和挖掘,盡量為其提供促進長遠發展的契機,但對于天賦較低的學生,教師也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美學教育為主,通過帶領其參與音樂活動,接受音樂教育獲取美的熏陶,以美怡心、以美導行,促進其人格和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小學音樂教學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而是一個隱性的德育教育過程,只有把握個性,才能真正做好審美教育。
在全面地了解了每一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天賦之后,任課教師可以進一步地拓展審美空間,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小學階段的文化課學習壓力較小,應當把握住這一有利條件,盡快地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拓展。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各種音樂興趣活動,如合唱隊、樂器小組,為有音樂天賦同時又愛好音樂學習的學生提供渠道和幫助,進一步拓展其音樂審美的空間。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師既應是園丁,又應是伯樂,既要全面地把握學生整體的音樂審美教育,又要挖掘個體學生的音樂天賦,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學是小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只有從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實際出發,制訂可行的教學培養計劃,運用多樣的教學培養模式,全面把握,具體落實,抓住審美教育的關鍵所在,才能真正發揮小學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實際作用,讓學生通過音樂感知世界的真、善、美,真正做到讓“音符潤澤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參考文獻:
[1]張禹.淺論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與培養時代意識[J].才智,2011(6).
[2]劉婭.淺談音樂審美教育[J].成功:教育,2011(6).
[3]陳華.強化音樂審美,重視個性發展[J].群文天地,2011(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湖塘橋實驗小學)